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

被引:119
作者
李永华 [1 ]
吴庆举 [1 ]
安张辉 [2 ]
田小波 [3 ]
曾融生 [1 ]
张瑞青 [1 ]
李红光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泊松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1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甘肃地震台网1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研究区的壳幔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接收函数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厚度变化剧烈,祁连块体为50~55 km、柴达木块体和河西走廊为45 km左右(合作台除外),由北向南,Moho界面呈中央下凹的准对称状.研究区地壳VP/VS介于1.66~1.85(σ=0.215~0.294,均值0.254),其均值接近或略低于全球平均值;S波速度结构可见壳幔过渡带具有明显的突跳,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推断该区可能不存在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部分熔融现象.该区地壳VP/VS值与地壳厚度呈反相关关系,推断该区地壳的主要组成成分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其45~55 km厚的地壳可能主要是通过上地壳的叠置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359 / 13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周民都.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 07
[2]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D].裴顺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 01
[3]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J].
陈九辉 ;
刘启元 ;
李顺成 ;
郭飙 ;
赖院根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2) :333-342
[4]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上地幔倾斜构造与陆-陆碰撞过程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赵文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19-925
[5]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电性结构和地块变形关系的研究 [J].
赵国泽 ;
汤吉 ;
詹艳 ;
陈小斌 ;
卓贤军 ;
王继军 ;
宣飞 ;
邓前辉 ;
赵俊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08-918
[6]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J].
郭飚 ;
刘启元 ;
陈九辉 ;
赵大鹏 ;
李顺成 ;
赖院根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791-798
[7]   青藏高原地壳的低速层与部分熔融 [J].
李海鸥 ;
姜枚 ;
王有学 ;
张聿文 .
物探与化探, 2004, (04) :290-293
[8]   计算台站接收函数的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附视频 [J].
吴庆举 ;
田小波 ;
张乃铃 ;
李卫平 ;
曾融生 .
地震学报, 2003, (04) :382-389+451
[9]   玛沁—靖边剖面S波资料研究与探讨附视频 [J].
刘宝峰 ;
李松林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任青芳 ;
海燕 .
地震学报, 2003, (01) :82-88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n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J].
许忠淮 ;
汪素云 ;
裴顺平 .
地震学报, 2003, (01)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