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油裂解气判定及成藏过程定量模拟

被引:62
作者
孙玮 [1 ]
刘树根 [1 ]
马永生 [2 ]
蔡勋育 [2 ]
徐国盛 [1 ]
王国芝 [1 ]
雍自权 [1 ]
袁海锋 [1 ]
盘昌林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关键词
裂解气; 碳酸盐岩; 震旦系; 资阳—威远;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原始裂解气量可达10576.3928×108m3,质量是7.5832×108t。资阳—威远地区古圈闭碳沥青质量为9.475×108t。原油裂解为天然气可产生致使上覆岩层破裂的138.39MPa的异常高压,超压的存在对于天然气的散失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喜马拉雅期隆升过程和圈闭主高点从资阳向威远的迁移,原油裂解气进一步逸散和重新调整并形成今气藏。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成藏演化过程。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天然气的聚集成藏率很低,只有4.835%。因此,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演化过程,是天然气以逸散为主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153 / 11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储集层 [J].
谭茂金 ;
赵文杰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2) :489-493
[2]   四川盆地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张若祥 ;
王兴志 ;
蓝大樵 ;
文龙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1) :14-17
[3]   四川盆地西南部储层有机包裹体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油气来源的指示 [J].
唐俊红 ;
张同伟 ;
鲍征宇 ;
张铭杰 .
地质论评, 2005, (01) :100-106
[4]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碳酸盐岩中有机包裹体研究 [J].
唐俊红 ;
张同伟 ;
鲍征宇 ;
张铭杰 .
地质论评, 2004, (02) :210-214
[5]   四川盆地西南部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 [J].
唐俊红 ;
张同伟 ;
鲍征宇 ;
张铭杰 ;
杨荣生 .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04) :60-64
[6]   威远气田成藏期及气源 [J].
戴金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5) :473-480
[7]   川西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J].
杨荣生 ;
张铭杰 ;
张同伟 ;
李立武 ;
唐俊红 .
沉积学报, 2003, (03) :522-527
[8]   威远、资阳震旦系干酪根与油裂解气的鉴别 [J].
尹长河 ;
王廷栋 ;
王顺玉 ;
林峰 .
沉积学报, 2001, (01) :156-160
[9]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气源 [J].
王顺玉 ;
戴鸿鸣 ;
王海清 ;
黄清德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02) :10-17+4
[10]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J].
李国辉 ;
李翔 ;
杨西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