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13
作者
王亚东 [1 ]
方小敏 [1 ,2 ]
高军平 [1 ]
刘栋梁 [2 ]
张跃中 [3 ]
张伟林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盆地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柴西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 生长断层; 构造层; 油气成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约14.9 Ma);晚期形成时期(N2~2-Q),上油砂山组开始活动,狮子沟组(约8.2 Ma)以来活动尤为剧烈,持续至今。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限于下或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贯穿下、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和后期断层4类。柴西地区的这种断裂构造特征,与青藏高原的分阶段隆升相对应,控制着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保存及改造,对我们在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57 / 9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盆山演化与油气勘探
    张跃中
    张敏
    马富强
    司丹
    刘东
    许文梅
    [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6) : 26 - 32+129
  • [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方向
    江波
    张永庶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1) : 56 - 61
  •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埋藏史分析与油气关系类型
    郭泽清
    刘卫红
    李本竞
    钟建华
    赵密福
    王海侨
    [J]. 地球学报, 2005, (05) : 81 - 87
  • [4]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
    胡望水
    谢锐杰
    官大勇
    丁文龙
    张文军
    毛治国
    王炜
    张振坤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425 - 434
  • [5] 断层生长指数在层序地层单元中应用的局限性
    肖英玉
    郝雪峰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S1) : 1 - 2+5
  • [6] 柴达木盆地构造分区及其油气远景
    戴俊生
    叶兴树
    汤良杰
    金之钧
    邵文斌
    胡勇
    张兵山
    [J]. 地质科学, 2003, (03) : 291 - 296
  • [7]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
    徐凤银
    彭德华
    侯恩科
    [J]. 石油学报, 2003, (04) : 1 - 6
  • [8] 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
    安芷生
    符淙斌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5) : 671 - 680
  • [9]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
    曹代勇
    [J]. 西北地质科学, 2000, (02) : 57 - 63
  • [10]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
    戴俊生
    [J]. 石油实验地质 , 2000, (02) : 121 -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