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42
作者
方向 [1 ]
江波 [2 ]
张永庶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油气保存; 生烃凹陷; 断裂组合; 柴达木盆地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藏常与断裂构造相伴生。柴西地区南部沿断裂带分布有砂西-尕斯-油砂山油气聚集带、跃进2号-跃东油气聚集带、乌南-绿草滩油气聚集带;西部阿尔金山前带沿柴西等断裂分布有断鼻构造控制的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北部沿着英北断裂、南翼山断裂、尖顶山断裂分布有油泉子、开特米立特、南翼山、尖顶山等构造-裂缝型油气藏。柴西地区断裂的形成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在中新生代的剧烈挤压和走滑活动有关。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还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断裂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平面上呈平行状,斜列状、斜交状、正交状,反“S”形,透镜状、发散状等组合类型,剖面组合型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式、花式3 种主要类型。其中,以冲断型及正交状、斜交状断层组合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最为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柴西南区普遍存在以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的侧接式上生下储式油藏。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李京昌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 603 - 608
  • [2] 柴西地区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丁文龙
    王燮培
    李衍达
    郑求根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 634 - 638
  • [3] 柴达木盆地西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分布模式
    童亨茂
    曹戴勇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 639 - 643+649
  • [4] 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党玉琪
    熊继辉
    刘震
    马达德
    汪立群
    李潍莲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 614 - 619
  • [5]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
    徐凤银
    彭德华
    侯恩科
    [J]. 石油学报, 2003, (04) : 1 - 6
  • [6] 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
    汤良杰
    金之钧
    戴俊生
    张明利
    张兵山
    [J]. 地球科学, 2002, (06) : 676 - 682
  • [7]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李玉喜
    庞雄奇
    汤良杰
    姜振学
    周瑞年
    蒋武明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 65 - 68
  • [8]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
    曹代勇
    [J]. 西北地质科学, 2000, (02) : 57 - 63
  • [9]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
    戴俊生
    [J]. 石油实验地质 , 2000, (02) : 121 - 124
  • [10] 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陈世悦
    徐凤银
    彭德华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3) : 175 - 17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