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分布模式

被引:17
作者
童亨茂
曹戴勇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
关键词
裂缝; 张裂缝; 成因机制; 分布模式; 露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不同构造带裂缝的发育特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可归纳为“南翼山型”、“咸水泉型”和“狮子沟型”。裂缝发育的组合型式与成因机制与变形方式、变形强度以及边界作用条件等相关。通过对裂缝成因类型与构造带变形强度 (应变量 )之间的定量分析 ,认为挤压褶皱区裂缝的分布模式共有 3种 :横张裂缝 +纵张裂缝 +顺层缝 (Ⅰ型 ) ;横张裂缝 +纵张裂缝 +平面共轭剪裂缝 +顺层缝 (Ⅱ型 ) ;横张裂缝 +纵张裂缝 +顺层缝 +平面共轭剪裂缝 +剖面 (共轭 )剪裂缝(Ⅲ型 )。可见 ,变形强度越大 ,裂缝的组合型式就越复杂。就总体而言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缝以横张和纵张裂缝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639 / 643+649 +64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纪水文地质条件与生物气成藏 [J].
王明明 ;
李本亮 ;
魏国齐 ;
李景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4) :341-345
[2]   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灰层裂缝预测 [J].
彭立才 ;
邵文斌 ;
张林 ;
宋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4) :391-395
[3]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裂缝性油藏 [J].
李元奎 ;
王铁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6) :12-15+15
[4]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砂岩孔隙发育特征 [J].
刘云田 ;
杨少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3) :267-269
[5]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几点认识 [J].
马新华 ;
魏国齐 ;
钱凯 ;
李亚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114-117
[6]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凝析气藏裂缝性储层特征 [J].
魏成章 ;
李忠春 ;
吴昌吉 .
天然气工业, 1999, (04) :18-20+3
[7]   柴达木侏罗系的构造层序及前陆盆地演化 [J].
夏文臣 ;
张宁 ;
袁晓萍 ;
孟科 ;
张兵山 ;
彭晓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3) :3-10+25
[8]   青海柴达木盆地咸水泉油田第三系地层裂缝分布评价 [J].
刘人和 ;
周文 ;
刘文碧 ;
李德发 .
矿物岩石, 1998, (02) :53-57
[9]  
Explanation for fracture spacing in layered materials. Bai T,Pollard D D,Gao H. Nature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