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吗

被引:24
作者
刘宇红
机构
[1] 湖南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模因学; 模因; 本性; 习性; 隐喻; 意向;
D O I
10.19716/j.1672-4720.2006.03.001
中图分类号
H0 [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模因学。但我们认为,模因学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甚至它的科学性也值得质疑。作为一个学科,模因学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没有自足的元语言系统和明确的理论目标,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也有待廓清。模因学理论的科学性欠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我们无法知道模因的传递是源于人的本性还是习性;其次,对模因学来说,科学的实证传统彻底丧失;第三,文化是否能够遗传以及如何遗传难以界定;第四,意向与意向性的地位难以确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9+210+216 +21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隐喻研究的哲学视角 [J].
刘宇红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5, (03) :29-36
[2]   密母与翻译 [J].
王斌 .
外语研究, 2004, (03) :38-44+80
[3]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 [J].
张莹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06) :109-113
[4]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J].
何自然 ;
何雪林 .
现代外语, 2003, (02) :200-209
[5]   IS A CULTURAL ETHOLOGY POSSIBLE [J].
CLOAK, FT .
HUMAN ECOLOGY, 1975, 3 (03) :16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