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2010—2016年新疆尉犁县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

被引:27
作者
徐自为 [1 ,2 ]
张智杰 [1 ]
机构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InVEST模型; 新疆尉犁; 时空变化;
D O I
10.13198/j.issn.1001-6929.2018.03.42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为全面认识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的新疆尉犁县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0—2016年),利用Arc GIS平台和In VEST模型,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无论是区域平均碳密度还是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均较低,而面积较少的有林地和天然牧草地碳密度相对较高,因此对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应着重加强保护.(2)2010—2016年新疆尉犁县碳存储量净减少24. 23×104t,这主要是由于其他草地、其他园地和果园等土地利用类型被开垦为水浇地,或被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占用所导致,而同时研究区内有林地和水浇地面积增加带来了碳储量的提高.(3)从空间变化看,受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方式的影响,碳储量变化特征也有显著差异,但总体上变化敏感区域集中在塔里木河周边县、乡镇及兵团所在地等人类活动聚集区,这些区域平均碳密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也更为剧烈.(4)尽管由于开垦行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从而使得研究区耕地总碳储量增加242. 77×104t,但由于塔里木河沿岸碳密度较高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新增耕地多来源于土壤碳储量较低的其他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导致耕地平均碳密度有所下降.研究显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林地、草地等地类是尉犁县碳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而林业建设能够带来碳储量增加.因此建议:一方面,推进林、草地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另一方面,重点保护塔里木河周边碳密度较高区域,严控耕地开垦或建设用地占用,同时加强耕地保护,防止通过补充碳密度较低的耕地来弥补碳密度较高区域耕地的流失.
引用
收藏
页码:1909 / 19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年限干旱区土壤剖面碳存储动态变化 [J].
雒琼 ;
王玉刚 ;
邓彩云 ;
牛子儒 ;
李彦 .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19) :287-294
[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白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J].
谢余初 ;
巩杰 ;
齐姗姗 ;
胡宝清 ;
王克林 .
生态学报, 2017, 37 (19) :6448-6456
[3]   基于InVEST模型和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评估——以广东省为例 [J].
吴佩君 ;
刘小平 ;
黎夏 ;
陈逸敏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6, (05) :22-28+36+2
[4]   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估算 [J].
郑拴丽 ;
许文强 ;
杨辽 ;
高亚琪 ;
李建军 ;
王蕾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9) :1553-1563
[5]   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格局特征 [J].
张影 ;
谢余初 ;
齐姗姗 ;
巩杰 ;
张玲玲 .
资源科学, 2016, 38 (08) :1585-1593
[6]   1981—2010年内蒙古草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敏感性 [J].
郭灵辉 ;
高江波 ;
吴绍洪 ;
郝成元 ;
赵东升 .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 (07) :1050-1058
[7]   1980s-2010s新疆伊犁河谷草地碳存储动态评估 [J].
尚二萍 ;
张红旗 .
资源科学, 2016, 38 (07) :1229-1238
[8]   基于InVEST模型的江苏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J].
张云倩 ;
张晓祥 ;
陈振杰 ;
王伟玮 ;
陈东 .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 (03) :100-105+111
[9]   乌江流域贵州段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J].
郜红娟 ;
韩会庆 ;
张朝琼 ;
王后阵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01) :48-53+84
[10]   InVEST模型对锡林郭勒草原碳储量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J].
张文华 ;
贾志斌 ;
卓义 ;
特古斯 ;
蒋欣阳 .
地球环境学报, 2016, 7 (01) :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