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反恐模式的转型——从精英模式到参与模式

被引:57
作者
郭永良 [1 ,2 ]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境与出入境安全研究中心
关键词
反恐模式; 精英反恐; 全民反恐; 参与权;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6.02.011
中图分类号
D815.5 [国际安全问题,国际反恐怖、缉毒活动];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我国反恐举措密集,但恐怖态势却愈发严峻,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精英反恐模式"的症结。该模式已不能充分满足反恐的现实需要,亟须结构性地嵌入社会公众的力量,形成全民反恐模式。根据政府与公众关系的不同,可将全民反恐模式分为参与模式和合作模式。合作模式适合公民社会较为成熟的国家,相较而言,参与模式在我国更具现实性。未来构建我国反恐模式时,应以社会公众的反恐参与权为逻辑起点。反恐参与权由知悉反恐信息权、防范恐怖风险参与权、处置恐怖事件参与权和制裁恐怖行为参与权等四项权能构成。在现阶段,激励社会公众积极运用上述四项权能,是促成我国反恐模式转型的可行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61+180 +18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论中国反恐立法的基本轨迹 [J].
郭永良 .
太平洋学报, 2015, (08) :12-21
[2]   新加坡的全民反恐及其启示 [J].
卢文刚 ;
蔡裕岚 .
中国应急管理, 2015, (05) :43-47
[3]   公民参与司法:理论、实践及改革——以刑事司法为中心的考察 [J].
陈卫东 .
法学研究, 2015, 37 (02) :3-25
[4]   恐怖主义时代的紧急状态与酷刑 [J].
李明 .
西部法学评论, 2015, (01) :102-111
[5]   反恐怖行动中的法律角色 [J].
徐爱国 .
法学杂志, 2014, 35 (11) :1-12
[6]   “6·15”案件对防范和控制刀斧砍杀暴恐袭击的启示 [J].
李兴海 .
公安教育, 2014, (10) :49-51
[7]   论行政立法参与权的权能 [J].
方世荣 .
中国法学, 2014, (03) :111-125
[8]   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应急的部门利益梗阻及治理研究 [J].
盛明科 ;
郭群英 .
中国行政管理, 2014, (03) :38-42
[9]   公共执法中的私人力量——悬赏举报制度的法律经济学重述 [J].
吴元元 .
法学, 2013, (09) :14-23
[10]   中国反恐刑事立法的描述与评析 [J].
刘仁文 .
法学家, 2013, (04) :45-5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