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其油气运聚效应

被引:4
作者
曾联波
谭成轩
张明利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2249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北京 100081
[4]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北京 100083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中新生代; 油气成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和构造变形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期次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岩石磁组构分析和岩石的记忆信息,定量恢复了各构造期次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并根据油气成藏期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关系,对该区构造应力场的油气运聚效应进行了分析.库车坳陷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6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除燕山早期构造应力场表现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的伸展应力场以外,其余各期构造应力场都以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为特征.随着古特提斯洋关闭,印支期该区处于较强的挤压环境,其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值明显较大.由于欧亚大陆内部均衡调整,燕山早期该区处于弱伸展环境,最大主压应力值较小.之后随着欧亚大陆南缘一系列碰撞事件发生,该区又处于挤压环境,最大主压应力依次由小变大,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是该区的主要构造变形期.构造应力场不仅形成了该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圈闭构造,而且还是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负压空吸作用是油气藏的成藏机制之一 [J].
陆廷清 ;
苏培东 ;
常健民 ;
牟中海 ;
秦启荣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5) :116-118
[2]   油田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J].
武红岭 ;
王小凤 ;
马寅生 ;
陈正乐 ;
殷秀兰 .
石油学报, 1999, (05) :7-12
[3]   利用岩石磁学研究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的方法与应用 [J].
孟小红 ;
田春志 ;
梁江平 .
现代地质, 1999, (02) :64-69
[4]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J].
曾联波 ;
田崇鲁 .
现代地质, 1998, (03) :108-112
[5]   构造应力作用下流体运动的动力学分析——构造流体动力学 [J].
孙雄 ;
洪汉净 ;
马宗晋 .
地球学报, 1998, (02) :3-5
[6]   应用岩石磁性组构研究动力变形作用 [J].
许顺山 ;
陈柏林 .
地球学报, 1998, (01) :19-24
[7]   略论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 [J].
汤良杰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02) :108-114
[8]   声发射法测量古今应力在油田的应用 [J].
孙宝珊,丁原辰,邵兆刚,周新桂,汪西海,张大权 .
地质力学学报, 1996, (02) :11-17
[9]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J].
华保钦 .
沉积学报, 1995, (02) :77-85
[10]   构造应力场研究的新进展 [J].
万天丰 .
地学前缘, 1995, (02) :22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