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收方式对油茶油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高伟 [1 ]
何小三 [1 ]
孙颖 [2 ]
占志勇 [1 ]
黄建建 [1 ]
雷小林 [1 ,2 ]
机构
[1]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油茶籽; 采收方式; 脂肪酸组成; 含油率;
D O I
10.14067/j.cnki.1003-8981.2013.04.037
中图分类号
S794.4 [油茶];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为给省力化采收油茶果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当前油茶省力化采收的经营管理思路,采用人工采收和自然落果到油茶采集器上采收2种采收方式,对4种赣无系列油茶进行采收,研究其对油茶籽含油率及茶油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影响及2种采收方式与茶油脂肪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集器采收所获得的油茶籽含油率较人工采收要高出0.560~2.778个百分点。油茶籽含油率与采收方式、品种具有显著相关性,其相关性分别达到0.905和0.706,与样地的相关性不显著。采收方式与饱和脂肪酸含量之间无相关性,而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和0.116;与α-亚麻酸不具有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77 / 1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Endogenous biophenol; fatty acid and volatile profiles of selected oils.[J].Zhong Haiyan;Danny R. Bedgood;Andrea G. Bishop;Paul D. Prenzler;Kevin Robards.Food Chemistry.2006, 4
[2]   广宁红花油茶果实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 [J].
丁晓纲 ;
张应中 ;
陈清凤 ;
刘喻娟 ;
陈柱江 ;
蔡坚 ;
李永泉 .
经济林研究 , 2012, (02) :23-27
[3]   赣无系列油茶不同品系花期观测 [J].
龚春 ;
王慧 ;
易金生 ;
左继林 .
经济林研究, 2012, (02) :121-124
[4]   基于SRAP的赣南油茶良种分子鉴别研究 [J].
韩欣 ;
张党权 ;
王志平 ;
宋志丹 ;
谷振军 ;
王金路 ;
邝先松 ;
田晔林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 (03) :147-151
[5]   油茶籽成熟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 [J].
凌宏有 ;
郑德勇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2, 32 (01) :89-92
[6]   油茶雄性不育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J].
陈永忠 ;
王德斌 ;
刘欲晓 ;
彭邵锋 ;
粟粒果 ;
陈隆升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09) :1-6
[7]   高产油茶超级壮苗关键培育技术的研究 [J].
雷小林 ;
黄建建 ;
何小三 ;
徐林初 ;
周文才 ;
刘胜 ;
赵松子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06) :39-43
[8]   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的分析 [J].
王渊 ;
谭晓风 ;
谢鹏 ;
袁德义 ;
曹彦妮 ;
孙汉洲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06) :70-74
[9]   “GLS赣州油”系列油茶良种丰产栽培技术 [J].
刘建昌 ;
赵晓青 ;
胡小康 ;
宋祥兰 .
经济林研究, 2011, 29 (01) :166-170
[10]   油茶种子脂肪酸与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J].
袁德义 ;
彭邵锋 ;
邹锋 ;
谢鹏 ;
王渊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01) :77-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