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构造域多期叠加斑岩铜矿化:以阿尔泰东南缘哈腊苏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为例

被引:66
作者
薛春纪 [1 ,2 ]
赵战锋 [1 ,2 ]
吴淦国 [1 ,2 ]
董连慧 [3 ]
冯京 [3 ]
张招崇 [1 ,2 ]
周刚 [4 ]
池国祥 [5 ]
高景岗 [6 ]
机构
[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
[5]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地质学系
[6]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矿床地质; 地球化学; U-Pb法; Re-Os法; Ar-Ar法; 斑岩铜矿; 多期叠加矿化; 哈腊苏; 中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疆青河县新近发现哈腊苏铜矿床,正在进行的勘探证实具有大型铜储量前景。它位于阿尔泰东南缘,靠近额尔齐斯构造变形带。这个区域经历了古生代中期的洋-陆俯冲、古生代晚期的陆-陆碰撞以及其后的陆内活化等地质过程。铜成矿与哪种地质地质过程有关受人关注,矿床成因也存在斑岩型、热液脉型和火山岩型等不同认识。哈腊苏铜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基性火山岩(含苦橄岩)及侵入其中的不同时期含铜蚀变斑岩体,包括花岗闪长斑岩、斑状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等,斑岩SiO2质量分数为57.24%~65.45%,其中花岗闪长斑岩δ18OV-SMOW=7.9‰~8.6‰,εNd(t)=7.3~8.5(接近于MORB值),(87Sr/86Sr)_t=0.70383~0.70410(接近原始地幔值),暗示岩浆起源于地幔或下地壳。矿区含铜蚀变斑岩全岩矿化(Cu 0.2%),矿体(Cu 0.3%以上)呈透镜状和不规则分枝脉状,产状与斑岩体相仿,95%以上矿体产于斑岩体内。围岩蚀变从矿体到斑岩再到基性火山岩围岩,发育钾长石黑云母化、黑云母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的分带,后期脉状线型钾长石化叠加于早期面状弥散型钾硅酸盐蚀变之上。没有次生硫化物富集现象,原生铜矿石出现细脉浸染型和脉状叠加型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以"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为典型金属矿物组合,后者呈在前者背景上的"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脉状叠加矿化。相对于前者,后者Cu、Au品位明显偏高(分别达到Cu 2.21%、Au 0.83 g/t)、微量和稀土元素总量降低,微量元素蛛网图和REE配分曲线更为平缓,Eu正异常更加显著。基性火山喷发、幔源岩浆侵入和多期矿化叠加是哈腊苏铜成矿的关键,早期斑岩型铜成矿基础上的后期构造热液矿化叠加显著。细脉浸染型铜矿石中共生黄铁矿-黄铜矿的硫同位素温度计指示斑岩型铜成矿温度为420~560℃。铜矿石硫化物δ34SV-CDT主体范围为-1‰~-4‰,矿石硫源自幔源斑岩体(有地层硫酸盐还原硫少量混入);黄铁矿206Pb/204Pb=18.052~18.461,207Pb/204Pb=15.501~15.606,208Pb/204Pb=37.813~39.335,与矿床所在区域喀拉通克岩浆Cu-Ni硫化物接近,成矿金属主体来自幔源斑岩;脉状矿化叠加型铜矿石中含铜硫化物石英脉晶出母液(δ18OV-SMOW=6.4‰~10.2‰,δDV-SMOW=-89‰~-80‰)具有岩浆水的O、H同位素组成特点。通过成岩、成矿和热液蚀变的年代学研究获得:(1)含铜蚀变的斑状花岗岩(381.6±2.5)Ma和花岗闪长斑岩(371.8±9.6)Ma的U-Pb谐和年龄、细脉浸染型铜矿石中辉钼矿(376.9±2.2)Ma的Re-Os等时线年龄,是洋-陆俯冲期斑岩成岩成矿的年龄记录;(2)含铜蚀变石英二长斑岩(265.6±3.7)Ma的U-Pb谐和年龄和脉状叠加型铜矿石中钾长石(269.2±3.2)Ma的Ar-Ar坪年龄,是陆-陆碰撞晚期斑岩铜矿化蚀变的年龄记录;(3)含铜蚀变石英闪长斑岩(215.8±4.6)Ma的U-Pb谐和年龄和脉状叠加型铜矿石中钾长石(198.2±2.3)~(206.4±2.7)Ma的Ar-Ar坪年龄,是陆内构造岩浆活化期的年龄记录。多期构造-岩浆-热液矿化叠加作用是哈腊苏铜成矿的显著特征。该研究为认识中亚构造域斑岩铜矿床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特征积累了新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82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J].
翟裕生 ;
王建平 ;
彭润民 ;
刘家军 .
地学前缘, 2009, 16 (06) :282-290
[2]   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矿床地质, 2009, 28 (05) :515-538
[3]   新疆青河卡拉先格尔铜矿带Ⅱ-Ⅲ矿区含矿斑岩锆石年龄及地质意义 [J].
相鹏 ;
张连昌 ;
吴华英 ;
张晓静 ;
陈志广 ;
万博 .
岩石学报, 2009, 25 (06) :1474-1483
[4]   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 [J].
李光明 ;
秦克章 ;
李金祥 .
岩石学报, 2008, 24 (12) :2679-2700
[5]   四平山门Cu-Ni矿化辉长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郗爱华 ;
蔡元峰 ;
葛玉辉 ;
孙国胜 ;
李碧乐 .
矿床地质, 2008, (01) :57-63
[6]   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 [J].
芮宗瑶 ;
张洪涛 ;
陈仁义 ;
王志良 ;
王龙生 ;
王义天 .
矿床地质, 2006, (04) :491-500
[7]   中国新疆及其邻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 [J].
何国琦 ;
朱永峰 .
中国地质, 2006, (03) :451-460
[8]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成因再认识——来自哈腊苏铜矿硫-铅-氢-氧同位素和40Ar-_39Ar年龄的约束 [J].
闫升好 ;
滕荣丽 ;
张招崇 ;
陈柏林 ;
陈文 ;
周刚 ;
何立新 .
矿床地质, 2006, (03) :292-301
[9]   新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区带初步探讨 [J].
张连昌 ;
夏斌 ;
牛贺才 ;
李文铅 ;
方维萱 ;
唐红峰 ;
万博 .
岩石学报, 2006, (05) :1387-1398
[10]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 [J].
陈文 ;
张彦 ;
张岳桥 ;
金贵善 ;
王清利 .
岩石学报, 2006, (04) :86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