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

被引:76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 成矿模型; 碰撞造山带; 青藏高原;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9.05.005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为金属Cu最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基于大量弧环境斑岩铜矿床研究而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然而,近年来国内矿床学家发现,除经典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外,斑岩铜矿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内,甚至产在陆内环境中。显然,这些斑岩铜矿的成因无法用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解释。文章从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的综述入手,通过对青藏高原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环境及构造控制、含矿斑岩起源、矿床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金属富集机制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等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型。该模型强调:①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为强烈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埃达克岩,岩浆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板块断离或岩石圈拆沉诱发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斜向碰撞导致的挤压-伸展的构造机制转换通常是引发岩浆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外部条件;②成矿金属的深部富集是因岩浆高氧逸度所致,高氧逸度条件下,S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溶解于岩浆之中,从而导致通常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Cu、A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中富集;③含矿斑岩的侵位既可受到因斜向碰撞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的控制,也可受到岩石圈拆沉诱发的大型张性断层的控制;而含矿斑岩的就位则受矿区尺度的构造控制,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或大型背斜的核部常是斑岩铜矿产出的重要位置;④大型矿床,特别是超大型矿床下部通常存在岩浆房,岩浆房的流体出溶是引发矿床大规模蚀变与矿化的根源;成矿金属与S均来自岩浆,与含矿斑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⑤矿床整体上具有与弧环境类似的蚀变分带规律,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石英-绢云母、粘土化及青磐岩化;不过,因碰撞造山带环境含矿斑岩相对富K,从而导致岩浆房或浅侵的岩株/岩枝中出溶的岩浆热液常具有比弧环境斑岩铜矿床更高的K+/H+比值,从而诱发钾硅酸盐化蚀变的强烈发育;因钾硅酸盐化蚀变持续时间较长,铜钼矿化主要产于该蚀变阶段,特别是以黑云母大量发育为特征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阶段;⑥成矿物质沉淀可能因成矿过程中温度、压力、盐度、氧逸度、pH值等因素的变化所致,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与高原的快速隆升与剥蚀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15 / 538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因: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证据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38-1859
[2]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J]. 杨志明,侯增谦,宋玉财,李振清,夏代详,潘凤雏.矿床地质. 2008(03)
[3]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李振清 ;
宋玉财 ;
谢玉玲 .
矿床地质, 2008, (02) :188-199
[4]   滇西北北衙金多金属矿田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J].
薛传东 ;
侯增谦 ;
刘星 ;
杨志明 ;
刘勇强 ;
郝百武 .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457-472
[5]   青海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岩石成因及构造控制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杨竹森 ;
王淑贤 ;
王贵仁 ;
田世洪 ;
温德银 ;
王召林 ;
刘英超 .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489-502
[6]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J].
侯增谦 ;
潘小菲 ;
杨志明 ;
曲晓明 .
现代地质, 2007, (02) :332-351
[7]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杨竹森 ;
徐文艺 ;
莫宣学 ;
丁林 ;
高永丰 ;
董方浏 ;
李光明 ;
曲晓明 ;
李光明 ;
赵志丹 ;
江思宏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秦克章 ;
杨志明 .
矿床地质, 2006, (04) :337-358
[8]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模式 [J].
芮宗瑶 ;
侯增谦 ;
李光明 ;
刘波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地质论评, 2006, (04) :459-466
[9]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流体的扫描电镜(能谱)约束——以驱龙和厅宫矿床为例 [J].
杨志明 ;
谢玉玲 ;
李光明 ;
徐九华 .
矿床地质, 2006, (02) :147-154
[10]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冲江铜矿含矿流体的形成和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J].
谢玉玲 ;
衣龙升 ;
徐九华 ;
李光明 ;
杨志明 ;
尹淑苹 .
岩石学报, 2006, (04) :1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