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因: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证据

被引:52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H-O同位素; 矿床成因; 驱龙斑岩铜矿; 冈底斯;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与多数产于岩浆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不同,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查明其形成过程有助于理解非岩浆弧环境中斑岩铜矿床的成因。为此,选择冈底斯带最大的斑岩铜矿——驱龙斑岩铜矿进行解剖,通过对矿床岩浆-热液过程形成的各类脉体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不同蚀变阶段蚀变矿物的H-O同位素研究发现:引起矿床早期蚀变(钾硅酸盐化)与矿化的流体并非通常认为的高盐度岩浆热液,而是直接从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约9%NaCl)、近临界密度的高温(550~650℃)气相;气相近临界密度的特征表明,早期蚀变与矿化形成于较高的压力(105±15~90±20MPa)条件下,用静岩压力估算,对应的古深度在4.2±0.6~3.6±0.8km之间,成矿后(约16Ma)矿区发生了至少3~3.5km的剥蚀;与高盐度流体相比,中等盐度气相与熔体密度差较大,很难在斑岩体顶部聚集并集中释放,而连续释放则直接导致矿床含矿斑岩体与Cu、Mo矿体时空关系的解耦,并造就了矿床早期蚀变范围大、但强度弱,矿化范围大、但品位低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并非温度降低的结果,而是因压力降低及气相中S大量减少所致。总之,驱龙斑岩铜矿是一类成矿与低密度气相有关的斑岩铜矿类型,其蚀变-矿化特征及成矿过程与高盐度流体引发的斑岩矿床类型有所不同,意识到斑岩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密切关系,对矿床勘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838 / 185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J]. 杨志明,侯增谦,宋玉财,李振清,夏代详,潘凤雏.矿床地质. 2008(03)
[2]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李振清 ;
宋玉财 ;
谢玉玲 .
矿床地质, 2008, (02) :188-199
[3]   西藏驱龙铜矿西部斑岩与成矿关系的厘定:对矿床未来勘探方向的重要启示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夏代详 ;
宋玉财 ;
李政 .
矿床地质, 2008, (01) :28-36
[4]   西藏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及晚三叠世生物绝灭事件研究 [J].
阴家润 ;
蔡华伟 ;
周志广 ;
张翼翼 ;
段翔 ;
谢尧武 .
地学前缘, 2006, (04) :244-254
[5]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流体的扫描电镜(能谱)约束——以驱龙和厅宫矿床为例 [J].
杨志明 ;
谢玉玲 ;
李光明 ;
徐九华 .
矿床地质, 2006, (02) :147-154
[6]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S、Pb同位素组成:对含矿斑岩与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J].
孟祥金 ;
侯增谦 ;
李振清 .
地质学报, 2006, (04) :554-560
[7]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J].
杨志明 ;
谢玉玲 ;
李光明 ;
徐九华 ;
王葆华 .
矿床地质, 2005, (06) :584-594
[8]   西藏冈底斯三处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 [J].
孟祥金 ;
侯增谦 ;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2005, (04) :398-408
[9]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含矿性:源岩相变及深部过程约束 [J].
侯增谦 ;
孟祥金 ;
曲晓明 ;
高永丰 .
矿床地质, 2005, (02) :108-121
[10]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驱龙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J].
杨志明 ;
谢玉玲 ;
李光明 ;
徐九华 .
地质与勘探, 2005, (02)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