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时代O型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26
作者
张旗 [1 ]
金惟俊 [1 ]
熊小林 [2 ]
李承东 [3 ]
王元龙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O型埃达克岩; TTG;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成矿;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9.03.010
中图分类号
P594 [自然作用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中国出露从太古代-中生代各个时期的O型埃达克岩。中国太古代TTG大多类似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特征,少数是埃达克岩,主要是加厚下地壳熔融形成的。中国新元古代埃达克岩大多分布于扬子板块的西缘和北缘,古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于中亚造山带和秦祁昆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早古生代和部分晚古生代的O型埃达克岩可能产于板块消减带环境,晚古生代晚期的O型埃达克岩可能与碰撞有关。冈底斯晚白垩世的O型埃达克岩可能产于活动陆缘环境。O型埃达克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与金铜成矿作用的密切关系。埃达克岩很难判断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即使是O型埃达克岩。O型埃达克岩贫钾,说明它来源于贫钾的玄武质源岩,可以产于板块消减带,也可来自下地壳底部;但是,那些富Mg#且Mg#变化大的埃达克岩很可能来自板块俯冲带。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4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93 条
[21]  
Melt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a subducted slab in late orogenic ore-bearing porphyries in the Gangdese copper belt,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J] . Xiaoming Qu,Zengqian Hou,Youguo Li.LITHOS . 2004 (3)
[22]  
Origin of adakitic intrusives generated during mid-Miocene east–west extension in southern Tibet[J] . Z.-Q Hou,Y.-F Gao,X.-M Qu,Z.-Y Rui,X.-X Mo.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4 (1)
[23]  
Zircon SHRIMP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TG rocks in Sushui Complex from Zhongtiao Mountains with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Tian Wei,Liu Shuwen,Liu Chaohui,Yu Shengqiang,Li Qiugen,and Wang Yuera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2006
[24]  
Adakite-like porphyries from the southernTibet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Evidence for slab meltmetasomatism. Gao Y F,Hou Z Q,Kamber B S,Wei R H,Meng X J,Zhao R 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7
[25]   内蒙古中部小南沟-明星沟地区新太古代TTG岩系及其地质意义 [J].
张永清 ;
张有宽 ;
郑宝军 ;
徐国权 ;
韩建刚 ;
母吉君 ;
张履桥 .
岩石学报, 2006, (11) :2762-2768
[26]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J].
张旗 ;
王焰 ;
李承东 ;
王元龙 ;
金惟俊 ;
贾秀勤 .
岩石学报, 2006, (09) :2249-2269
[27]   埃达克岩的Na亏损及其对地幔Na交代的指示意义 [J].
韩江伟 ;
熊小林 ;
吴金花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03) :381-391
[28]   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TTG的厘定及其意义 [J].
杜利林 ;
耿元生 ;
杨崇辉 ;
王新社 ;
任留东 ;
周喜文 ;
王彦斌 ;
杨铸生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4) :273-281
[29]   西准包古图含铜斑岩的埃达克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张连昌 ;
万博 ;
焦学军 ;
张锐 .
中国地质, 2006, (03) :626-631
[30]   新疆北部的两类埃达克岩 [J].
赵振华 ;
王强 ;
熊小林 ;
张海祥 ;
牛贺才 ;
许继峰 ;
白正华 ;
乔玉楼 .
岩石学报, 2006, (05) :1249-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