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水纵向变化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初探

被引:33
作者
沈忠民 [1 ]
刘四兵 [1 ]
吕正祥 [2 ]
罗小平 [1 ]
宫亚军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地层水; 交替阻滞带; 交替停滞带; 水—岩相互作用; 川西坳陷;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1.03.019
中图分类号
P641.3 [水文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陷上侏罗统到须家河组可分为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2个水化学作用带,大气水作用的范围在530m以上地层;黏土矿物大规模脱水的淡化作用是地层水交替阻滞带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大而变小的主要因素,而该带中HCO3-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原因则可能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的加入有关;盐岩溶解可能是交替阻滞带地层水Na+富集的主要因素,Ca2+的富集则可能主要由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和少量碳酸盐岩的溶解造成;钙长石的钠长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一项重要的水—岩作用过程,同时存在的成岩作用类型还包括绿泥石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钠长石的溶解。
引用
收藏
页码:495 / 5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 [J].
沈忠民 ;
刘涛 ;
吕正祥 ;
刘四兵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14 (04) :577-582
[2]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 [J].
徐樟有 ;
吴胜和 ;
张小青 ;
赵艳 ;
曾小英 ;
张晓玉 .
古地理学报, 2008, (05) :447-458
[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J].
孙治雷 ;
黄思静 ;
张玉修 ;
王庆东 ;
包申旭 ;
孙致学 .
沉积学报, 2008, (03) :459-468
[4]   碎屑岩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储集性及油气运移关系探讨——以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上奥陶统-石炭系海相碎屑岩储层为例 [J].
朱如凯 ;
郭宏莉 ;
高志勇 ;
张鼐 .
地质学报, 2008, (06) :835-843
[5]   中国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J].
楼章华 ;
李梅 ;
金爱民 ;
朱蓉 .
地质学报, 2008, (03) :387-396
[6]   川西坳陷天然气C4C7烃类“指纹”特征及在成藏研究中的意义 [J].
鲍典 ;
沈忠民 ;
罗小平 ;
吕正祥 ;
张天杰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8, (02) :113-116+80
[7]   川西含油气拗陷上三叠统含水系统和水文地质期的划分和定位 [J].
汪珊 ;
张宏达 ;
孙继朝 ;
荆继红 .
地球学报, 2007, (06) :591-596
[8]   成岩过程中的“耗水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张善文 .
沉积学报, 2007, (05) :701-707
[9]   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 [J].
秦胜飞 ;
陶士振 ;
涂涛 ;
魏小薇 ;
宋明玮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1) :34-38+54
[10]   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J].
宫秀梅 ;
曾溅辉 ;
金之钧 .
沉积学报, 2005, (03) :4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