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83
作者
杜方
龙锋
阮祥
易桂喜
宫悦
赵敏
张致伟
乔慧珍
汪智
吴江
机构
[1]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8.0级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门山断裂构造特征相符合;芦山地震的余震较丰富,震后15天震区已发生7800多次余震,其中,5级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图形显示其长轴走向与龙门山断裂构造走向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密集区长轴约40km,短轴约20km.与汶川M8.0级地震在震源力学机制、破裂过程、余震空间展布以及地表破裂等对比分析后表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震源错动类型、破裂过程、地表破裂以及余震活动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相距90km,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汶川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较充分破裂,芦山7.0级地震则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南段且破裂尺度有限;两者有发震构造上的联系,但两次地震是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772 / 178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J].
王卫民 ;
郝金来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2-1417
[2]   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J].
张勇 ;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08-1411
[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J].
曾祥方 ;
罗艳 ;
韩立波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8-1424
[4]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于贵华 ;
孙鑫喆 ;
谭锡斌 ;
陈立春 ;
孙建宝 ;
陈于高 ;
陈文山 ;
张淑萍 ;
李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10) :2321-2336
[5]   汶川M8.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分段特征 [J].
赵翠萍 ;
陈章立 ;
周连庆 ;
李志雄 ;
康英 .
科学通报, 2009, (22) :3475-3482
[6]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J].
郑勇 ;
马宏生 ;
吕坚 ;
倪四道 ;
李迎春 ;
韦生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4) :413-426
[7]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J].
周荣军 ;
黄润秋 ;
雷建成 ;
何玉林 ;
黎小刚 ;
王世元 ;
叶友清 ;
刘玉法 ;
亢川川 ;
梁明剑 ;
戈天勇 ;
何强 ;
黄伟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11) :2173-2183
[8]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