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被引:109
作者
曾祥方 [1 ]
罗艳 [2 ]
韩立波 [3 ]
石耀霖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近远震联合反演; 高角度逆冲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次为212°/44°/92°.然后采用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方法(CAPjoint),反演了地震矩心深度和点源近似下双力偶解,表明地震发生在12km深度,发震断层面参数为212°/47°/93°.通过分析波形反演中深度和震源区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断层面倾角的影响,并结合短期余震机制解,认为芦山MS7.0地震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引用
收藏
页码:1418 / 14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J].
王卫民 ;
郝金来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2-1417
[2]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J].
秦向辉 ;
陈群策 ;
谭成轩 ;
安其美 ;
吴满路 ;
丰成君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S1) (S1) :2870-2876
[3]   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参数的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 [J].
陈伟文 ;
倪四道 ;
汪贞杰 ;
曾祥方 ;
韦生吉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7) :2319-2328
[4]   四川盆地中部浅层地壳一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J].
谢军 ;
倪四道 ;
曾祥方 .
四川地震, 2012, (02) :20-24
[5]   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 [J].
柳畅 ;
朱伯靖 ;
石耀霖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57-169
[6]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J].
邵志刚 ;
周龙泉 ;
蒋长胜 ;
马宏生 ;
张浪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8) :1784-1795
[7]   龙门山周边地区地震波速度结构的有限频率反演 [J].
万柯松 ;
倪四道 ;
赵里 .
国际地震动态, 2010, (06) :16-16
[8]   库仑应力计算及应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以汶川地震为例 [J].
石耀霖 ;
曹建玲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1) :102-110
[9]   2008年5月12日Mw7.9汶川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 [J].
单斌 ;
熊熊 ;
郑勇 ;
刁法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5) :537-545
[10]   “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 [J].
郑秀芬 ;
欧阳飚 ;
张东宁 ;
姚志祥 ;
梁建宏 ;
郑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5) :14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