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

被引:44
作者
柳畅 [1 ,2 ]
朱伯靖 [1 ]
石耀霖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Laboratoire de Géologie,CNRS,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动力学成因; 应力集中; 复发周期; 粘弹性有限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低地形变速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突发汶川强震,引发人们对该地震孕震机制的思考。本文根据GPS观测资料确定边界条件,通过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计算了该区域岩石圈的应力增加速率和积累过程,以及汶川地震同震应力变化与震后应力松弛,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汶川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造成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处遭到相对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之后,部分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下堆积产生应力集中。两个重要因素为应力集中提供了重要控制作用:其一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较低的粘滞系数与四川盆地中、下地壳较高的粘滞系数的差异,其二是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Moho面深度在龙门山断裂带的突变。低应变速率的龙门断裂带岩石圈在数千年时间尺度的应力积累过程中,脆性上地壳的应力随时间近乎线性增长,并且上地壳深部的应力增长率超过浅部,6000年内应力积累最大量达到-21.6MPa,应力增长速率为-0.0036MPa/a;而柔性的中、下地壳以及岩石圈上地幔的应力在增长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在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压应力从断层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减小,而剪应力从西南到北东方向逐渐增大,应力状态有利于地震发生时断层的破裂方式从西南的逆冲运动向北东的逆冲兼走滑运动的方式发展。通过应力积累与地震应力降的计算得到汶川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5400年。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J].
石玉涛 ;
高原 ;
赵翠萍 ;
姚志祥 ;
太龄雪 ;
张永久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98-407
[2]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王峻 ;
刘启元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李昱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57-66
[3]   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 [J].
邓起东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811-827
[4]   从震后形变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 [J].
张晁军 ;
曹建玲 ;
石耀霖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50-1257
[5]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
[6]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J].
滕吉文 ;
白登海 ;
杨辉 ;
闫雅芬 ;
张洪双 ;
张永谦 ;
阮小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385-1402
[7]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J].
李传友 ;
叶建青 ;
谢富仁 ;
郑文俊 ;
韩用兵 ;
刘玉法 ;
王伟涛 ;
魏占玉 ;
赵冬 ;
马保起 ;
任俊杰 .
地震地质, 2008, (03) :683-696
[8]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刁桂苓 ;
苏金蓉 ;
冯向东 ;
孙晴 ;
王亚丽 .
地震地质, 2008, (03) :759-767
[1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