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

被引:36
作者
邓起东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构造; 龙门山构造带; 减轻地震灾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汶川8.0级地震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向我们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吸取的教训。严重的震灾告诉我们:城镇建设必须进行地震地质环境评价和检查,避免不利地形地貌条件,避开容易产生滑坡、砂土液化和泥石流等非稳定地区;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防,房屋建筑,包括农村民房建筑都应严格执行有关抗震技术规程;应加强活动构造研究,查明活动断裂分布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由于历史地震记载时间太短,大陆内部地震复发周期又长,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时,一定要慎用历史地震重复原则,而要加强活动构造与古地震研究,以尽可能全面掌握大地震复发的历史;低滑动速率的活动构造也可能发生大地震,但其重复间隔更长,要特别注意其最后一次事件至今的离逝时间;汶川8.0级地震震源破裂是一个多点破裂过程,是深部断裂由滑脱带向前端断坡扩展的结果,地表表现为双断坡活动,在震源破裂扩展的过程中,破裂性质发生转换,西南段以逆断层为主,东北段转变为以走滑作用为主,逆断层型初始破裂发生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随后的走滑破裂已突破中段,并穿过龙门山构造带的东北段,成为一条新生破裂带。1997年玛尼、2001年昆仑山口西和2008年汶川7~8级地震系列是巴颜喀喇断块整体活动的产物,汶川8.0级地震后,多次6级地震所形成的6级地震系列在青藏高原断块区活动,它们表征青藏高原断块区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时期。
引用
收藏
页码:811 / 82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吕智勇 ;
姚志祥 ;
戴仕贵 ;
尤惠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07-1220
[2]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J].
杨晓平 ;
冯希杰 ;
戈天勇 ;
宋方敏 ;
师亚芹 ;
刘玉法 .
地震地质, 2008, (03) :644-657
[3]   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J].
冉勇康 ;
陈立春 ;
陈桂华 ;
尹金辉 ;
陈杰 ;
宫会玲 ;
史翔 ;
李陈侠 .
地震地质, 2008, (03) :630-643
[4]   龙门山前山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J].
陈立春 ;
陈杰 ;
刘进峰 ;
李峰 ;
杨晓平 ;
冉勇康 .
地震地质, 2008, (03) :710-722
[6]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7]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何宏林 ;
孙昭民 ;
王世元 ;
王纪强 ;
董绍鹏 .
地震地质, 2008, (02) :359-362
[8]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9]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J].
赵国泽 ;
陈小斌 ;
王立凤 ;
王继军 ;
汤吉 ;
万战生 ;
张继红 ;
詹艳 ;
肖骑彬 .
科学通报, 2008, (03) :345-350
[10]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J].
陈国光 ;
计凤桔 ;
周荣军 ;
徐杰 ;
周本刚 ;
黎小刚 ;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2007, (03) :657-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