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

被引:70
作者
楼海 [1 ]
王椿镛 [1 ]
吕智勇 [2 ]
姚志祥 [1 ]
戴仕贵 [2 ]
尤惠川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Ms8.0级地震; 深部构造环境; 远震P波接收函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2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记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应用H-k叠加方法,求得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以此为约束,进一步作接收函数反演,获得各个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后龙门山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而前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则与四川盆地相似.由此说明,中央主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之间主要的边界断裂.松潘甘孜地块至后龙门山中南部地区存在下地壳低速层,有利于中上地壳物质的滑脱作用.远震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结果支持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为滑脱-逆冲型的论断.在松潘-甘孜地块内可能具有双层的滑脱构造.上层滑脱发生在10~15km的深度上,该滑脱带表现为高温韧性滑脱剪切带.下层滑脱则发生在30km左右的深度上,其下方为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存在的下地壳流.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表明,在中上地壳,四川盆地的密度较高,松潘-甘孜地块密度相对较低.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密度较高的一侧,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方的四川盆地逆冲的结果.在地壳下部,四川盆地为高P波速度和高密度区,表明地壳物质是坚硬的.松潘-甘孜块体是低S波速度和低密度区,表明物质比较软弱.高密度块体阻挡了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下方的流动.受印度板块往北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流动.中上地壳物质向东运动受到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块的阻挡,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应力集中,导致中央断裂带上应力突然释放,产生汶川Ms8.0级地震.
引用
收藏
页码:1207 / 12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 [J].
王椿镛 ;
楼海 ;
吕智勇 ;
吴建平 ;
常利军 ;
戴仕贵 ;
尤惠川 ;
唐方头 ;
LZhu ;
PSilv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1) :22-32
[2]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 [J].
王椿镛 ;
吴建平 ;
楼海 ;
常利军 ;
苏伟 .
地学前缘, 2006, (05) :349-359
[3]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J].
许志琴 ;
李海兵 ;
杨经绥 .
地学前缘, 2006, (04) :1-17
[4]   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地壳隆升的约束 [J].
李勇 ;
徐公达 ;
周荣军 ;
ALDensmore ;
MAEllis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62-1168
[5]   川滇地区重力异常的小波分解与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地震学报, 2005, (05) :515-523
[6]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 [J].
孙洁 ;
晋光文 ;
白登海 ;
王立凤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3, (S1) :173-180
[7]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 [J].
王椿镛 ;
吴建平 ;
楼海 ;
周民都 ;
白志明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3, (S1) :181-189
[8]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669-679
[9]   中国重力异常的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 [J].
侯遵泽 ;
杨文采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1) :85-95
[10]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 [J].
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罗志立,刘树根 .
地震地质, 1994, (04) :41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