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后形变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

被引:36
作者
张晁军 [1 ]
曹建玲 [2 ]
石耀霖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关键词
流变模型; 应变速率; 流变定律; 震后形变; 黏滞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究竟是多少,已成为深入定量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它的数值量级将极大地影响定量模拟的结果.为了获得青藏高原下地壳的黏滞系数,从3条途径对该参数进行了计算:一是基于对青藏高原深部温度状态改进了的估计,用流变定律和GPS求得的应变速率对高原北部下地壳黏滞系数重新进行了估算,获得的昆仑山地区中地壳等效黏滞系数为1020~1022Pa·s量级,下地壳等效黏滞系数在1019~1021Pa·s之间.二是用3种流变模型对2001年昆仑山MS8.1级地震震后跨断层GPS站点记录到的震后变形进行了模拟,得到的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7Pa·s量级.三是用黏弹性模型对炉霍地震后的跨断层形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的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9Pa·s量级.前人研究等效黏滞系数时忽视了等效黏滞系数与应变速率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结果协调地解释了实验室实验、大地震后较短时期的变形和大地震后较长时间变形下,其等效黏滞系数存在差异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250 / 125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温度场 [J].
安美建 ;
石耀霖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736-745
[2]   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 [J].
孙钧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06) :1081-1106
[3]   中国大陆岩石圈厚度分布研究 [J].
安美建 ;
石耀霖 .
地学前缘, 2006, (03) :23-30
[4]   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壳变形 [J].
任金卫 ;
王敏 .
第四纪研究, 2005, (01) :34-44
[5]   岩石动静态参数间关系的研究 [J].
尤明庆 ;
苏承东 ;
杨圣奇 .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6) :413-419
[6]   岩石圈流变机制的确定及影响岩石圈流变强度的因素 [J].
臧绍先 ;
李昶 ;
魏荣强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01) :50-60
[7]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J].
王椿镛 ;
W.D.Mooney ;
王溪莉 ;
吴建平 ;
楼海 ;
王飞 .
地震学报, 2002, (01) :1-16
[8]   四川西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J].
闻学泽 .
地震地质, 2000, (03) :239-249
[9]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J].
高山 ;
骆庭川 ;
张本仁 ;
张宏飞 ;
韩吟文 ;
赵志丹 ;
HartmutKer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3) :204-213
[10]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 [J].
林邦慧 ;
陈天长 ;
蒲晓红 ;
刘万琴 ;
彭美宣 ;
张卫平 .
地震学报, 1986, (0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