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温度场

被引:39
作者
安美建
石耀霖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温度; 地震波波速; 中国大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Goes等发展的方法,利用层析成像提供的S波波速计算得到了中国大陆上地幔三维温度场,所得到的上地幔温度场的1300℃绝热等温温度深度与地震学低速带顶部的深度大体吻合.用计算的上地幔80km深度温度和地表温度作为边界约束条件,利用稳态热传导模型计算得到了中国大陆80km深度以上(地壳和上地幔)部分的三维温度场.在大多数有丰富可靠地表热流测量的地区,这样计算的地表热流与实际观测地表热流的偏差在地表热流观测误差范围之内.中国大陆地壳的温度在25km深度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分布.东部温度约在500~600℃度之间;西部温度小于500℃,塔里木克拉通的温度最低、达460℃.100km深度的上地幔温度也呈东高西低分布.东部和东南部温度普遍高于1300℃绝热等温温度;西部主体温度低于1300℃绝热等温温度.塔里木克拉通和四川盆地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温.在150km深度,华南、扬子克拉通东部和整个华北克拉通高于1300℃绝热等温温度,羌塘附近地区的温度也达到了1300℃绝热等温温度.四川盆地附近表现出低温状态,但塔里木克拉通中心的温度比周围高.印度次大陆与中国大陆碰撞带附近的温度最低.200km深度的温度分布明显与印度次大陆俯冲相关.该俯冲带影响强烈地区呈现较冷状态,其温度低于1300℃的绝热等温温度.
引用
收藏
页码:736 / 74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岩石圈拆离解耦与盆山格局关系的天然地震分析 [J].
李涛 ;
王宗秀 .
地学前缘, 2005, (03) :125-136
[2]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 [J].
嘉世旭 ;
张先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11-620
[3]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刘绍文 ;
王良书 ;
李成 ;
李华 ;
韩用兵 ;
贾承造 ;
魏国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9) :852-863
[4]   2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成就和21世纪的发展前沿 [J].
滕吉文 .
地学前缘, 2003, (01) :117-140
[5]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J].
苏伟 ;
彭艳菊 ;
郑月军 ;
黄忠贤 .
地球学报, 2002, (03) :193-200
[6]   华北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 [J].
臧绍先 ;
刘永刚 ;
宁杰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1) :56-66
[7]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J].
胡圣标 ;
何丽娟 ;
汪集旸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5) :611-626
[8]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J].
汪洋 ;
汪集 ;
熊亮萍 ;
邓晋福 .
地球学报, 2001, (01) :17-22
[9]   华北地台岩石放射性元素与现代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和温度分布 [J].
迟清华 ;
鄢明才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38-48
[10]   塔里木盆地岩石层热结构特征 [J].
王良书,李成,杨春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6) :79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