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暨龙门山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

被引:6
作者
胥颐 [1 ]
李志伟 [1 ]
黄润秋 [2 ]
刘建华 [1 ]
刘劲松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试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四川西部; 龙门山地区;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汶川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1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天然地震的走时数据和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四川西部及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据此分析了龙门山的上地幔结构和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龙门山断裂两侧Pn波速度的差异:松潘-甘孜造山带速度偏低,四川盆地速度偏高;前者易于发生流动和韧性变形,后者显示出较强的刚性,反映出活动造山带和稳定地块岩石层地幔的不同性质.高速区和低速区的分界对应于龙门山断裂,大体上以汶川为界,北段相对平直且与余震的震中分布相一致,南段向四川盆地一侧凹进弯曲,汶川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北段和南段之间速度结构横向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龙门山深层构造应力最易于集中和最易于产生应力差的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深部构造特征.Pn波各向异性反映出的深部物质流动与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相吻合,但是明显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这一作用过程为龙门山地区的应力积累和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龙门山断裂与上地幔顶部的各向异性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估计该断裂的活动仅限于地壳内部,而深部物质的流动与川滇地块沿着鲜水河断裂的旋转挤出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此推测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具备不同的深层动力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452 / 4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J].
郭飚 ;
刘启元 ;
陈九辉 ;
刘立申 ;
李顺成 ;
李昱 ;
王峻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46-355
[2]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J].
胥颐 ;
黄润秋 ;
李志伟 ;
徐亚 ;
刘劲松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29-338
[3]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J].
王绪本 ;
朱迎堂 ;
赵锡奎 ;
余年 ;
李坤 ;
高树全 ;
胡清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564-571
[4]   四川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2) :1589-1599
[5]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
[6]   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 [J].
胥颐 ;
李志伟 ;
刘劲松 ;
郝天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44-1450
[7]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8]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9]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J].
赵国泽 ;
陈小斌 ;
王立凤 ;
王继军 ;
汤吉 ;
万战生 ;
张继红 ;
詹艳 ;
肖骑彬 .
科学通报, 2008, (03) :345-350
[10]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 [J].
王椿镛 ;
楼海 ;
吕智勇 ;
吴建平 ;
常利军 ;
戴仕贵 ;
尤惠川 ;
唐方头 ;
LZhu ;
PSilv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1)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