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尼木—那曲地热流体成因及幔源流体贡献

被引:18
作者
刘昭 [1 ]
蔺文静 [1 ]
张萌 [2 ]
谢鄂军 [3 ]
刘志明 [1 ]
王贵玲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3]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
关键词
西藏; 地热流体; 气体; 幔源流体; 成因;
D O I
10.13745/j.esf.2014.06.034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研究区位于尼木—那曲高温地热带,处在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中北段,本次选取11个未开发的地热田,收集并采集区内地热流体数据,与羊八井深、浅部热储进行对比研究,对完善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为后期勘探及钻探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从水化学数据分析,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Cl-Na、Cl·HCO3-Na水,中低温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水,地下热水中Li、F、SiO2、HBO2与Cl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显示可能有岩浆水的混入;从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地下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在董翁、宁中高温地热田发生轻微的氧-18漂移,谷露地热田氧-18漂移较其他地热田明显,宁中、谷露及罗玛地下热水中氚含量小于1TU,主要是次现代水的补给,月腊处氚含量为8.4TU,推断主要为现代水的补给,其他地热田地下热水推测是次现代和最近补给之间的混合;地热气体以CO2和N2为主,二者呈现良好的负相关,从CO2气体碳同位素、He同位素比值及综合指标分析,气体来源主要为壳源,在宁中及玉寨地热田,R/Ra值大于1,存在明显的幔源物质释放现象,幔源He所占比例为2.73%30.93%。概括区内典型高温地热田的成因模式,为后期地热田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56 / 37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缅甸其培电站坝址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工程应用 [J].
李晓 ;
付梅 ;
李生红 ;
杨在文 ;
舒勤峰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 (05) :535-540
[2]   中国东部天然气分布特征 [J].
戴金星 ;
胡国艺 ;
倪云燕 ;
李剑 ;
罗霞 ;
杨春 ;
胡安平 ;
周庆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4) :471-487
[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苑家园地区地热水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分析 [J].
肖文进 ;
路九如 ;
刘清晓 ;
冯辉 ;
安俊义 ;
胡省英 ;
许有师 ;
吴鹤奇 .
地学前缘, 2009, 16 (02) :384-395
[4]   幔源CO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J].
鲁雪松 ;
宋岩 ;
柳少波 ;
洪峰 ;
付晓飞 .
地学前缘, 2008, 15 (06) :293-302
[5]   国际合作INDEPTH项目横穿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J].
赵文津 ;
吴珍汉 ;
史大年 ;
熊嘉育 ;
薛光琦 ;
宿和平 ;
胡道功 ;
叶培盛 .
地球学报, 2008, (03) :328-342
[6]   藏北高原地壳及上地幔导电性结构——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 [J].
魏文博 ;
金胜 ;
叶高峰 ;
邓明 ;
谭捍东 ;
Martyn Unsworth ;
Alan GJones ;
John Booker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215-1225
[7]  
西藏高原中、北部断裂构造特征:INDEPTH(Ⅲ)-MT观测提供的依据[J]. 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谭捍东,Martyn Unsworth,John Booker,Alan G.Jones.地球科学. 2006(02)
[8]   中国不同类型断裂带的地幔脱气与深部地质构造特征 [J].
陶明信 ;
徐永昌 ;
史宝光 ;
蒋忠惕 ;
沈平 ;
李晓斌 ;
孙明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5) :441-451
[9]   藏南上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性质与分布:来自热水流体活动的证据 [J].
李振清 ;
侯增谦 ;
聂凤军 ;
孟祥金 .
地质学报, 2005, (01) :68-77
[10]   印度大陆俯冲前缘的可能位置:来自藏南和藏东活动热泉气体He同位素约束 [J].
侯增谦 ;
李振清 .
地质学报, 2004, (04) :48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