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INDEPTH项目横穿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被引:31
作者
赵文津 [1 ]
吴珍汉 [1 ]
史大年 [2 ]
熊嘉育 [1 ]
薛光琦 [2 ]
宿和平 [2 ]
胡道功 [3 ]
叶培盛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深部探测; 青藏高原; INDEPTH; 综合研究; 大陆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国际合作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深部剖面探测(INDEPTH)计划自1992年开展以来,圆满完成Ⅰ、Ⅱ、Ⅲ 3个阶段研究任务,揭示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腹地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在国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10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国际地球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第四阶段计划是研究高原北部边缘,即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并与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加以对比。经过多次野外地质踏勘,选定剖面的工作路线,2007年各方正式签订协议,并共同开展了野外调查,圆满完成了横穿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100km垂直深反射地震、300 km广角地震反射以及59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的野外观测施工任务。中方项目组还在东昆仑南部厘定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发现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整体隆升的重要证据。2008年将继续天然地震观测,还将开展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地质构造剖面观测和反射地震数据处理;2009~2010年将利用各类深部探测资料,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结构、岩石圈构造和深部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28 / 34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估算青藏高原古海拔高度 [J].
吴珍汉 ;
赵逊 ;
叶培盛 ;
吴中海 ;
胡道功 ;
周春景 .
地质学报, 2007, (09) :1277-1288
[2]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 [J].
赵文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4) :1113-1121
[3]   Miocen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Dextral-Slip Thrusting to Extension in the Nyainqentanglha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
Patrick J. BAROSH .
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 2007, (03) :365-384
[4]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J].
吴珍汉 ;
吴中海 ;
胡道功 ;
叶培盛 ;
周春景 .
地质学报, 2007, (05) :577-587
[5]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J].
吴珍汉 ;
叶培盛 ;
赵文津 ;
Patrick JBarosh ;
胡道功 .
地质通报, 2007, (04) :448-456
[6]   西藏羌塘盆地的深部结构特征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J].
赵文津 ;
赵逊 ;
蒋忠惕 ;
刘葵 ;
吴珍汉 ;
熊嘉育 .
中国地质, 2006, (01) :1-13
[7]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J].
吴珍汉 ;
胡道功 ;
刘琦胜 ;
叶培盛 ;
吴中海 .
地球学报, 2005, (06) :505-512
[8]   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 [J].
赵文津 .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02) :1-15
[9]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INDEPTH)研究进展 [J].
赵文津 ;
赵逊 ;
史大年 ;
刘葵 ;
江万 ;
吴珍汉 ;
熊嘉育 ;
郑玉坤 .
地质通报, 2002, (11) :691-700
[10]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 [J].
丁志峰,曾融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2) :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