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23
作者
吴珍汉 [1 ]
叶培盛 [1 ]
赵文津 [2 ]
Patrick JBarosh [3 ]
胡道功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3] P J Barosh and Associates, Aaron Ave, Bristol, RI ,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飞来峰; 晚新生代; 东昆仑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飞来峰;沿主逆冲断层发育厚层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局部形成碳酸盐质糜棱岩。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时代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主要形成、活动时期为26~13.5Ma;估算最小逆冲推覆距离为30~35km,最小逆冲推覆运动速率为2.4~2.8mm/a。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现今山脉快速隆升存在着动力学成因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448 / 4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M].青海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震出版社.1999,
[2]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M].潘裕生 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3]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吴珍汉 ;
吴中海 ;
胡道功 ;
赵逊 ;
叶培盛 .
地质通报, 2006, (07) :782-791
[4]   东昆仑南部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时代 [J].
吴珍汉 ;
胡道功 ;
吴中海 ;
刘琦胜 .
地质论评, 2006, (01) :15-24+146
[5]   昆仑山南部西大滩盆北花岗岩的年龄与热历史 [J].
吴珍汉 ;
胡道功 ;
宋彪 ;
周春景 .
地质学报, 2005, (05) :628-635+723
[6]   东昆仑东段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与地貌变迁 [J].
王国灿 ;
吴燕玲 ;
向树元 ;
贾春兴 .
地球科学, 2003, (06) :583-592
[7]   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 [J].
向树元 ;
王国灿 ;
邓中林 .
地球科学, 2003, (06) :615-620
[8]   东昆仑西大滩岩系变质和变形事件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J].
陈文 ;
郭彦如 ;
崔彬 ;
N.ARNAUD ;
张建新 ;
张彦 .
地质论评, 2002, 48(S1) (S1) :103-109
[9]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J].
王国灿 ;
侯光久 ;
张克信 ;
朱云海 .
地球科学, 2002, (01) :4-12
[10]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J].
许志琴 ;
李海兵 ;
杨经绥 ;
陈文 .
地质学报, 2001, (02) :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