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以太湖流域和呼伦湖流域为例

被引:9
作者
魏文佳 [1 ,2 ]
桂智凡 [1 ,3 ]
薛滨 [1 ]
段洪涛 [1 ]
姚书春 [1 ]
李相憲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韩国地质矿产研究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库变化; 碳储量; 太湖流域; 呼伦湖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机制,同时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碳排放政策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198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IPCC第四次报告推荐的计算方法和对应参数,选择我国东部亚热带和温带的两个典型大湖——太湖流域和呼伦湖流域1980~2005年碳收支情况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1980~2005年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的逐年减少和聚居地的持续增长,而呼伦湖流域则主要表现为由于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和草地向其他土地的转化所导致的林地面积的减少和其他土地面积的增加。2)在碳源/汇方面,太湖流域和呼伦湖流域均表现为碳汇,对于太湖流域来说,林地和农田是主要的碳汇,聚居地是碳支出的主要贡献者,2000年以来呼伦湖流域固碳能力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林地和草地的变化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3)通过两个流域碳储量变化情况的比较,发现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此外,植被类型差异以及成林时间也是影响固碳能力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27 / 3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林下土壤碳迁移对比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
    曹建华
    周莉
    杨慧
    卢茜
    康志强
    [J].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 431 - 437
  • [2] 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连宾
    侯卫国
    [J].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 491 - 497
  •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王磊
    段学军
    [J]. 地理科学, 2010, 30 (05) : 702 - 709
  • [4] 中国铁路运输33年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徐雨晴
    何吉成
    胡国权
    [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3) : 515 - 521
  • [5] 吉林省通榆县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时空分布研究
    汤洁
    徐小明
    李昭阳
    赵楠
    罗瑞
    韩维峥
    [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3) : 584 - 590
  • [6] 气候变化影响的黄土高原农业土壤有机碳与碳排放
    张凡
    李长生
    [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3) : 566 - 572
  • [7] 中国典型地区土壤碳储量研究
    奚小环
    杨忠芳
    廖启林
    张建新
    白荣杰
    张秀芝
    金立新
    王会峰
    李敏
    夏学齐
    [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3) : 573 - 583
  • [8] 近18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
    徐嘉兴
    王继尧
    梁涛
    唐翔
    [J]. 地理空间信息, 2009, 7 (04) : 48 - 51
  • [9]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张兴榆
    黄贤金
    赵小风
    陆汝成
    赖力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8) : 1343 - 1353
  • [10] 近50年来呼伦湖水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杨久春
    张树文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02) : 41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