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异化及其分析

被引:7
作者
葛玲
机构
[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关键词
疑罪从无原则; 无罪判决; 刑事诉讼法; 控方; 证明责任; 无罪推定; 刑事程序法; 无罪假定; 疑罪案件; 证据不足; 司法实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正>疑罪从无原则直接来源于无罪推定原则。随着世界人权保障的不断加强,该原则已得到普遍确立。顺应这种趋势,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分别在140条和162条规定了"存疑不起诉"和"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两种制度.从而正式在法律规范层面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但是同时,我们又不无遗憾地看到。诸如余祥林杀人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疑罪问题研究 [J].
胡云腾 ;
段启俊 .
中国法学, 2006, (03) :152-165
[2]   程序正义如何才能实现——佘祥林案的个案分析及其启示 [J].
刘潇潇 .
河北法学, 2006, (05) :95-100
[3]   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 [J].
左卫民 ;
周洪波 .
比较法研究, 2006, (02) :78-91
[4]   试析疑罪的概念及特征 [J].
刘柏纯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25-28
[5]   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矛盾反思 [J].
江涌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 (01) :47-51
[6]   “疑罪从无”原则的证据学之维 [J].
谢进杰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54-59
[7]   论“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运用 [J].
史志君 .
法律适用, 2003, (Z1) :69-74
[8]  
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樊崇义, 2006
[9]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瑞华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