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

被引:13
作者
任收麦 [1 ]
葛肖虹 [2 ]
杨振宇 [1 ]
林源贤 [3 ]
胡勇 [4 ]
刘永江 [2 ]
Johann GENSER [5 ]
Andrea BRIESER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4] 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5]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Geology, University of Salzburg,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早更新世; 36Cl断代法定年; 构造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岩36Cl断代法定年,首次测定该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1.54~0.28MaB.P.)之间。结合敦煌盆地同时代地层(0.837MaB.P.和1.142MaB.P)的低角度掀斜现象,以及前人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酒西盆地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晚期,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造成大范围的挤压变形与山脉隆升,这对我国西北地区构造格架的最终形成和晚期油气运移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10 / 1117+1233 +12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育关系探讨 [J].
施雅风 ;
汤懋苍 ;
马玉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3) :263-271
[22]   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质科技情报, 1998, (01) :2-8
[23]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24]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25]   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 [J].
王跃,李森,王建华,阎满存 .
干旱区研究, 1996, (02) :20-24
[26]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27]   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磁性地层柱 [J].
杨藩 ;
马志强 ;
许同春 ;
叶素娟 .
石油学报, 1992, (02) :97-101
[28]   从青藏高原的隆起看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变 [J].
车自成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6, (01) :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