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层控藏作用

被引:20
作者
马中振 [1 ]
庞雄奇 [2 ]
王洪武 [3 ]
魏建设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美研究部
[2]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准东石油基地录井三公司
[4]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能源地质处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藏; 断层; 主控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2)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205 +2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乌尔逊-贝尔凹陷有利区预测与勘探目标优选 [J].
马中振 ;
庞雄奇 ;
魏建设 ;
向才富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45-48+187
[2]   特征不同的两种扇三角洲相识别与对比 [J].
陈景山 ;
唐青松 ;
代宗仰 ;
谭秀成 ;
刘景环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4) :1-6+185
[3]   圈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 [J].
刘婕 ;
刘全稳 ;
徐剑良 ;
姚林君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2) :72-74+185
[4]   贝尔凹陷褶皱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 [J].
沈华 ;
刘俊 ;
刘建党 .
中国矿业, 2005, (03) :81-84+87
[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 [J].
侯启军 ;
冯子辉 ;
霍秋立 .
地球科学, 2004, (04) :397-403
[6]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油气运聚分析 [J].
王家亮 ;
张金川 ;
张杰 ;
李建民 ;
王运增 .
现代地质, 2003, (04) :459-465
[7]   乌尔逊-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与勘探方法探讨 [J].
张吉光 ;
彭苏萍 ;
张宝玺 ;
林景晔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3) :48-50
[8]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 [J].
陈守田 ;
刘招君 ;
崔凤林 ;
丁玲 ;
丁淑霞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 (02) :151-154
[9]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 [J].
张吉光 ;
张宝玺 ;
陈萍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1) :3-5
[10]   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张晓东,刘光鼎,王家林 .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02) :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