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

被引:63
作者
侯启军
冯子辉
霍秋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系
[3]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 石油运移; 成藏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海拉尔盆地由多个凹陷构成 ,油气潜在资源丰富 .研究含油凹陷油气的来源、油气充注方向及成藏时间对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乌尔逊凹陷为例 ,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石油的来源及运移方向 ;利用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法、源岩生排烃史法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法 ,探讨了石油成藏期 .结果表明 ,原油主要来源于凹陷南部“烃源灶”内的南屯组生油岩 ,油气成藏中发生了侧向运移 .通源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断层两盘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苏仁诺尔构造带石油沿断裂向北东方向运移 ,最大距离可达 2 0km .乌尔逊凹陷有 3次成藏期 ,其中距今 10 0Ma左右的伊敏组沉积末期是该区的主要成藏期 .凹陷中随油藏与“烃源灶”距离的减小 ,成藏期呈现逐渐变晚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 [J].
庞雄奇 ;
李素梅 ;
黎茂稳 ;
金之钧 .
地球科学, 2002, (06) :666-670+688
[2]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金之钧 .
地球科学, 2002, (06) :711-717
[3]   平落坝储层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气藏形成过程研究 [J].
高岗 ;
黄志龙 .
沉积学报, 2002, (01) :156-159
[4]   伊利石K-Ar测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期中的应用 [J].
白国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100-103+131
[5]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张厚福 ;
金之钧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1-3+20
[6]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李素梅 ;
王铁冠 ;
张爱云 ;
郭绍辉 ;
张水昌 .
沉积学报, 1999, (02) :147-152
[7]   运用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油的二次运移 [J].
刘洛夫 ;
康永尚 .
地球化学, 1998, (05) :475-482
[8]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J].
刘洛夫 .
沉积学报, 1997, (02) :184-187
[9]   含氮化合物与石油运移研究 [J].
刘洛夫 ;
徐新德 .
勘探家, 1996, (02) :33-37+9
[10]  
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庞雄奇著,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