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

被引:18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机构
[1] 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2]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
[4]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北京
[5] 北京
[6] Calgary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八面河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 ,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作侧向运移 ;广北斜坡带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反映各油气单元间连通性较差及油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较为复杂 ;滩海一带原油具有较强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原油具有非原地性 .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反映 ,断层、不整合面为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牛庄、广利洼陷为八面河油田可能的油源区 ,反映绝大多数油气主要来自正常生油门窗内的成熟烃源岩 .
引用
收藏
页码:666 / 670+688 +6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低熟油生成机理及成油体系.[M].张林晔;张春荣著;.地质出版社.1999,
[2]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J].
庞雄奇 ;
李素梅 ;
黎茂稳 ;
金之钧 .
沉积学报, 2001, (04) :586-591
[3]   济阳坳陷低熟油形成机理研究 [J].
张林晔 ;
陈致林 ;
张春荣 ;
张方吼 ;
洪志华 ;
卓勤功 .
勘探家, 2000, (03) :36-40+6
[4]   济阳坳陷低熟原油特征及成因 [J].
洪志华 ;
陈致林 ;
张春荣 .
沉积学报, 1997, (02) :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