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涡旋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8
作者
李德俊 [1 ,2 ]
李跃清 [2 ]
柳草 [3 ]
熊守权 [1 ]
熊洁 [1 ]
机构
[1]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3] 武汉中心气象台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涡旋暴雨云团; 螺旋云带; 碰并增长过程; 冰相增长过程; 列车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MODIS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四川遂宁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涡旋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是:(1)涡旋暴雨云团与其北侧的积云云团呈前倾结构,说明暴雨云团经历了先由弱积云发展为深对流云、再到云毡的逐步发展成熟过程;(2)涡旋暴雨云团从南到北围绕低涡中心东侧最多时有6条降水云带,其中南部的降水云带碰并增长带(-1-10℃层)厚度大于凝结增长带(3-1℃层)厚度,北部降水云带刚好相反,表明南部以碰并增长过程为优势物理过程,利于较快拓宽云滴谱,使得云滴迅速长大形成雨滴降落下来;(3)涡旋暴雨云团中最强降水云带位于其南部的资阳至遂宁一带,分析雷达回波垂直剖面图发现有8个对流单体分布在云带中,且不断有新生单体移向遂宁,并从南至北依次增强,形成"列车效应",其成熟阶段-10℃高度以下碰并增长很充分,厚度为6 km左右,-10℃高度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增长带,厚度5~8 km,发展到成熟阶段碰并增长和冰相过程均为优势微物理过程,云中碰并增长和冰化增长过程向下传递明显,这些特点利于快速形成降水,导致当日10—17时遂宁站连续出现强降水。
引用
收藏
页码:437 / 4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SWAN产品在“2012·7”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J].
王红燕 ;
周丹丹 ;
王叶红 .
暴雨灾害, 2015, 34 (03) :239-248
[2]   台风与冷空气对“13.10”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J].
曹晓岗 ;
王慧 ;
漆梁波 .
暴雨灾害, 2014, 33 (04) :351-362
[3]   天津地区两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比分析 [J].
张楠 ;
何群英 ;
刘一玮 ;
余文韬 ;
王庆元 ;
胡玲 .
暴雨灾害, 2014, 33 (04) :372-379
[4]   “13·6·30”遂宁市特大暴雨成因的初探 [J].
孙俊 ;
邓国卫 ;
张渝杰 ;
陈佳 ;
吕斌 .
气象, 2014, 40 (10) :1174-1182
[5]   2010年10月海南岛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J].
杨仁勇 ;
赵付竹 ;
陈有龙 .
暴雨灾害, 2014, 33 (03) :255-263
[6]   局部地形对北京“7.21”特大暴雨影响的数值研究 [J].
王宁 ;
张立凤 ;
彭军 ;
关吉平 ;
匡帅帅 .
暴雨灾害, 2014, 33 (01) :10-18
[7]   “尤特”超强台风残留低涡引发的广西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陈见 ;
赖珍权 ;
罗小莉 ;
翟丽萍 ;
黄荣成 .
暴雨灾害, 2014, 33 (01) :19-25
[8]   一次华南——江南持续暴雨的大尺度水汽场和中尺度特大暴雨模拟诊断分析 [J].
辜旭赞 ;
于晓晶 ;
唐永兰 ;
陈郁琴 .
气象, 2014, 40 (01) :18-27
[9]   锋生作用对2011年梅汛期湖北暴雨的影响 [J].
郭英莲 ;
王继竹 ;
李才媛 ;
龙利民 .
气象, 2014, 40 (01) :86-93
[10]   “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预报问题 [J].
陶祖钰 ;
郑永光 .
暴雨灾害, 2013, 32 (03) :1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