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

被引:5
作者
侯明才 [1 ,2 ]
李智武 [1 ,2 ]
陈洪德 [1 ,2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龙门山; 裂变径迹; 差异隆升; 花岗岩;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2.01.029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采自龙门山南段、中段和北段花岗岩与砂岩样品中的磷灰石、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发现中生代以来龙门山的隆升在走向上存在分段性,在近东西方向上存在分带性。从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松潘—甘孜褶皱带整体发生区域隆升,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正相关关系;在龙门山冲断带,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负相关关系或无关,说明冲断层在隆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川西前陆盆地,样品随埋深发生部分或全部退火。茂县—汶川断裂两侧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差异明显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无明显差异,显示茂县—汶川断裂以西地区在38~10Ma发生过更为快速的隆升;北川断裂两侧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差异明显,表明北川断裂以西地区在10~0Ma发生过快速隆升。从走向上看,从龙门山北段向南段,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意味着印支末期或燕山早期,龙门山北段发生了更快的隆升;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龙门山北段向中段和南段呈递减趋势,反映新生代期间龙门山中、南段隆升更快。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油砂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孙晓猛
    许强伟
    王英德
    田景雄
    王书琴
    杜继宇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0 (04) : 886 - 896
  • [2]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李勇
    黄润秋
    周荣军
    Alexander LDENSMORE
    Michael AELLIS
    闫亮
    董顺利
    Nicholas RICHARDSON
    张毅
    何玉林
    陈浩
    乔宝成
    马博琳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 3 - 18
  • [3]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J]. 地震地质, 2007, (03) : 657 - 673
  • [4]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刘树根
    罗志立
    戴苏兰
    Dennis Arne
    C.J.L.Wilson
    [J]. 地质学报, 1995, (03) : 205 - 214
  • [5] 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刘和甫
    梁慧社
    蔡立国
    沈飞
    [J]. 地质学报, 1994, (02) : 101 - 118
  • [6] 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罗志立
    龙学明
    [J]. 四川地质学报, 1992, (01) : 1 - 17
  • [7] 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
    罗志立
    金以钟
    朱夔玉
    赵锡奎
    [J]. 地质论评, 1988, (01) : 11 - 24
  • [8]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李勇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 [9]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 [10]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