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被引:12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Pierre Vergely
王永敏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2] Departement des Sciences de la Terre
[3] Université Paris-Sud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两大阶段; 广义的逆冲推覆型; 狭义的平移走滑型; 应力场分析; 安徽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67 / 12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J].
涂荫玖 ;
刘湘培 ;
汪祥云 ;
吴明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1) :9-26
[22]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J].
金玉玕 ;
尚庆华 ;
曹长群 .
地层学杂志, 2000, (02) :99-108
[23]   女山玄武岩中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及其岩石物理意义 [J].
金淑燕 ;
潘顺安 .
地球科学, 1998, (05) :3-5
[24]   华北地台东部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陈世悦 ;
刘焕杰 .
中国区域地质, 1997, (04) :44-51
[25]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J]. 万天丰,朱鸿,赵磊,林建平,程捷,陈进.现代地质. 1996(02)
[26]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
[27]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朱光 ;
徐嘉炜 ;
孙世群 .
地质论评, 1995, (05) :452-456
[28]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29]   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 [J].
许志琴 .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04) :289-300
[30]   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 [J].
徐嘉炜 ;
王萍 ;
秦仁高 ;
叶周节 .
地震地质, 1984, (04) :1-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