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

被引:11
作者
彭俊 [1 ,2 ]
陈沈良 [2 ]
李谷祺 [2 ]
刘锋 [2 ]
陈广泉 [2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岸线; 河口; 水下地形; 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根据实测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利用Surfer和Mapinfo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不同阶段利津站输沙量,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结果表明:1953-2000年,68%左右的入海泥沙淤积在口门和滨海区。由于入海流路变迁,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刁口河流路以西岸线基本稳定;刁口河流路以东—孤东油田以北岸线经历先淤后冲,属于强侵蚀岸段,但在防潮大堤的保护下得到人为控制下的稳定;清水沟流路形成的岸线整体向海淤进,但清8出汊后,清水沟老河口沙嘴南侧出现侵蚀。1976-1996年,现行河口(清水沟流路)水下地形总体上表现为淤积,顶坡段变缓,前坡段变陡。1996-2005年,清水沟老河口水下地形顶坡段和前坡段发生侵蚀,底坡段呈现淤积;出汊新河口水下地形继续淤积,但程度和范围都比1976-1996年的小。孤东油田近岸侵蚀加剧。
引用
收藏
页码:368 / 37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黄河三角洲孤东海域沉积物及水动力 [J].
李向阳 ;
陈沈良 ;
胡静 ;
陈小英 ;
李为华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01) :43-49
[2]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与机理(英文) [J].
陈沈良 ;
张国安 ;
陈小英 .
MarineScienceBulletin, 2006, (01) :11-21
[3]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J].
王厚杰 ;
杨作升 ;
毕乃双 .
泥沙研究, 2006, (02) :1-9
[4]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J].
陈沈良 ;
张国安 ;
谷国传 .
水利学报, 2004, (07) :1-6+13
[5]   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J].
常军 ;
刘高焕 ;
刘庆生 .
地理研究, 2004, (03) :339-346
[6]   运用遥感卫星照片分析黄河河口近期演变 [J].
吉祖稳,胡春宏,曾庆华,闫颐 .
泥沙研究, 1994, (03) :12-22
[7]   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 [J].
孙效功 ;
杨作升 ;
陈彰榕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3, (01) :129-136
[8]  
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曾庆华等编著, 1997
[9]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M]. 科学出版社 , 钱宁, 1965
[10]   Dispersal patter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shear frontal zone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J].
Wang, Houjie ;
Yang, Zuosheng ;
Li, Yunhai ;
Guo, Zhigang ;
Sun, Xiaoxia ;
Wang, Yan .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7, 27 (06) :85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