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来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及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制约

被引:29
作者
许志琴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深俯冲动力学; 折返动力学;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8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和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大陆岩石圈的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以下制约:(1)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迭置于南、北苏鲁两个不同时代及属性的基底之上;(2)苏鲁巨量表壳岩石深俯冲至200km以下的上地幔深度,并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3)根据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锆石的SHRIMP-U/Pb原位精确定年,获得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深俯冲-折返全过程(240~252Ma→230~237Ma→207~218Ma)时限,并建立了新的深俯冲-折返全过程的P-T-t轨迹;(4)富钛铁的辉长岩在大陆地壳的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转变成了富含金红石的榴辉岩,形成了超高压变质的钛矿床;(5)通过榴辉岩和石榴石橄榄岩的显微构造分析及石榴石、绿辉石和橄榄石EBSD测量,确定深俯冲过程中绿辉石和橄榄石的组构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6)在大陆的深俯冲过程中,强烈水化的陆壳岩石经历了进变质脱水过程,巨量的地表水带入到>100~200Km的地幔深处,在超高压变质峰期的极端条件下,通过含水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分解形成超临界的含水熔体,导致有效的壳-幔物质交换和岩石圈物质分异;(7)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在折返阶段形成挤出纳布构造,与岩石圈深俯冲管道流的折返挤出机制有关;(8)提出新的深俯冲-折返动力学模式:陆-陆碰撞的深俯冲剥蚀模式及大陆地壳多重性、分层型和穿时性的俯冲和折返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041 / 305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 [1]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弹性力学性质与密度的关系
    嵇少丞
    王茜
    王勤
    许志琴
    [J]. 岩石学报, 2007, (12) : 3054 - 3064
  • [2]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榴辉岩中发现金刚石
    张仲明
    杨经绥
    戎合
    MAO HoKuang
    [J]. 岩石学报, 2007, (12) : 3201 - 3206
  •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退变榴辉岩中碳硅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戚学祥
    杨经绥
    许志琴
    白文吉
    张仲明
    方青松
    [J]. 岩石学报, 2007, (12) : 3207 - 3214
  • [4] 上地壳副片麻岩的反射属性
    杨文采
    许志琴
    于常青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1) : 1425 - 1432
  • [5]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杨经绥
    许志琴
    耿全如
    李兆丽
    徐向珍
    李天福
    任玉峰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陈松永
    [J]. 地质学报, 2006, (12) : 1783 - 1792
  • [6]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岩锆石中的矿物包体
    刘福来
    叶建国
    薛怀民
    [J]. 地质学报, 2006, (12) : 1817 - 1830
  • [7] 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的钛成矿作用:大陆板块汇聚边界的成矿作用
    王汝成
    邱检生
    倪培
    王硕
    胡建
    朱霞
    [J]. 地质学报, 2006, (12) : 1831 - 1838+1989
  • [8]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模式
    许志琴
    戚学祥
    杨经绥
    曾令森
    刘福来
    梁凤华
    唐哲民
    蔡志慧
    [J]. 地球科学, 2006, (04) : 427 - 436
  • [9]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许志琴
    刘福来
    戚学祥
    张泽明
    杨经绥
    曾令森
    梁凤华
    [J]. 岩石学报, 2006, (07) : 1745 - 1760
  • [10]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进变质、超高压和退变质时代的准确限定:以双河大理岩中榴辉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例
    刘福来
    薛怀民
    许志琴
    梁风华
    Axel Gerdes
    [J]. 岩石学报, 2006, (07) : 1761 - 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