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麦品种(系)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Ⅱ.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33
作者
童依平
李继云
李振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2]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系); 氮素吸收效率,影响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用水培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根系形态、吸收 N O-3 的动力学参数 Vm ax、 Km 和生长速率对小麦品种(系)间吸氮量差异的影响。用水培方法测定的根系重量、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 N O-3 吸收动力学参数 Vm ax、 Km (以下统称为根系生理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品种(系)差异,且能很好地解释水培条件下吸氮量的品种(系)差异,即在低氮条件下, Km低(对 N O-3 亲和力高)的品种(系)吸氮量高;在高氮条件下 Vm ax 高、根系发达的品种(系)吸氮量高。同时也能较好地解释盆栽试验中拔节期吸氮量的品种(系)差异,但它们与拔节后吸氮量的关系较差,可能原因是对氮的吸收还受生长速率(对氮素的需求量)的反馈调控。在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期,不同品种(系)的吸氮速率与生长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吸氮规律上分析,总吸氮量高的品种(系)具有开花后吸氮量高的特点,并对影响开花后吸氮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393 / 4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不同小麦品种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Ⅰ.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产量的影响 [J].
童依平 ;
李继云 ;
李振声 .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02) :104-111
[2]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J].
王晨阳 ;
朱云集 ;
夏国军 ;
宋家永 ;
李九星 ;
王永华 ;
罗毅 .
作物学报, 1998, (06) :978-983
[3]   小麦超高产生理基础探讨──小麦后期碳氮代谢互作与粒重形成 [J].
米国华 ;
张福锁 ;
王震宇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5) :73-78
[4]   小麦吸收、累积硝酸根的品种间差异 [J].
倪晋山 .
植物生理学报, 1982, (03) :307-315
[5]  
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M]. 农业出版社 , 卢良恕主编, 1993
[6]  
高等植物的矿质营养[M].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德]马斯纳, 1991
[7]   Regulation of nitrogen uptake on the whole plant level [J].
Schenk, MK .
PLANT AND SOIL, 1996, 181 (01) :131-137
[8]  
Carbon allocation to shoots and roots in relation to nitrogen supply is mediated by cytokinins and sucrose: Opinion[J] . Adrie Werf,Oscar W. Nagel.Plant and Soil . 1996 (1)
[9]  
Modifications of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allocations in the plant ( Triticum aestivum L.) soil system 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 2 concentration[J] . G. Billes,H. Rouhier,P. Bottner.Plant and Soil . 1993 (2)
[10]  
Genetics of nitrogen metabolism and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selection for increased grain crop productivity[J] . P. B. Cregan,P. Berkum.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8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