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和古海洋事件

被引:41
作者
黄思静
吴素娟
孙治雷
裴昌蓉
胡作维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四川成都,四川成都,四川成都,四川成都
关键词
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古海洋事件; 中生代; 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 [海洋地球化学];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泛大陆的解体控制,该地质事件使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二叠/三叠纪界线的生物绝灭事件及界线后三叠纪初期的生态萧条控制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早三叠世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锶同位素比值的急剧上升,单位时间的上升幅度居显生宙之首。与二叠/三叠纪界线生物绝灭有关的全球大陆植被的缺乏和风化速率加快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发生于中生代的海相红层事件记录了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上升,显示风化作用的加剧可能诱发海相红层;但晚白垩世的大洋红层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其成因还与在全球变冷的背景下,温度较低且富氧的大洋表层水以及从两极向赤道方向运动的低温富氧海水与大洋深层水交换并造成大洋底层水富氧和沉积物的氧化有关。中生代的三次大洋缺氧事件均发生在锶同位素下降的时间间隔中,这与洋中脊洋壳生产和有关热液活动的增加有关,洋壳生产的增加导致了CO2 排气作用的增强和全球变暖,最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西藏晚白垩世锶同位素曲线的全球对比及海相地层的定年
    黄思静
    石和
    沈立成
    张萌
    武文慧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4) : 335 - 344
  • [2] 重庆秀山寒武系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及全球对比
    黄思静
    石和
    毛晓冬
    张萌
    沈立成
    武文慧
    [J]. 地质论评, 2002, (05) : 509 - 516
  • [3] 龙门山泥盆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全球对比及海相地层的定年
    黄思静
    石和
    张萌
    武文慧
    沈立成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09) : 51 - 57
  • [4] 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黄思静
    石和
    张萌
    沈立成
    刘洁
    武文慧
    [J]. 沉积学报, 2001, (04) : 481 - 487
  • [5]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variations and responses to sea-level fluctuations in the Ordovician of the Tarim Basin[J]. 江茂生 ,朱井泉 ,陈代钊 ,张任祜 ,乔广生.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09)
  • [6] “中国地裂运动观”的创建和发展
    罗志立
    赵锡奎
    刘树根
    雍自全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02) : 232 - 241
  • [7] 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进展
    黄思静
    石和
    刘洁
    沈立成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2) : 194 - 200
  • [8] 国际地层表说明
    J.瑞曼
    金玉玕
    王向东
    王玥
    [J]. 地层学杂志, 2000, (S1) : 321 - 340
  • [9] 末元古系—寒武系底Sr、C同位素对比附视频
    杨杰东
    张俊明
    陶仙聪
    王宗哲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4) : 532 - 545
  • [10]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与古海洋沉积环境
    谢渊
    罗建宁
    张哨楠
    杨宝星
    刘家铎
    不详
    李永铁
    [J]. 矿物岩石, 2000, (01) : 80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