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气分布

被引:50
作者
徐守余
严科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构造体系; 油气分布; 构造演化; 油气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济阳及黄骅帚状油气区、下辽河—渤海弧形油气区、冀中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5个大型油气区。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济阳帚状油气区的油气资源最丰富,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的油气探明储量最小。古近纪是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最重要时期,与油气生成和成藏的关系最密切,是渤海湾盆地烃源岩发育的鼎盛时期,并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新近纪发育以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的次生油气藏和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59 / 2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吴永平 ;
付立新 ;
杨池银 ;
靳久强 .
石油学报, 2002, (02) :16-21+6
[2]   山东济阳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J].
徐守余 ;
刘泽容 .
地质力学学报, 2001, (02) :155-160
[3]   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 [J].
朱光 ;
刘国生 ;
宋传中 ;
王道轩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396-404
[4]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J].
侯贵廷 ;
钱祥麟 ;
宋新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91-97
[5]   济阳运动的特点及其对济阳拗陷的影响 [J].
陈嘉树 .
石油实验地质, 1993, (01) :86-99
[6]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J].
赵重远 .
石油学报, 1984, (01) :1-8
[7]   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应力场的初步数学模拟 [J].
刘泽容 ;
楚泽涵 ;
王孝陵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3, (02) :181-191
[8]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 [J].
马杏垣 ;
刘和甫 ;
王维襄 ;
汪一鹏 .
地质学报, 1983, (01) :22-32
[9]   帚状构造体系形成机制及其控油规律 [J].
刘泽容 ;
王孝陵 ;
吴乃苓 ;
楚泽涵 ;
黄醒汉 .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 (03) :1-13
[10]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和构造特征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1980, (01)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