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动力学模型

被引:6
作者
赵希俊
刘锡大
侯建军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
关键词
邢台地震; 最大剪应力; 有限元模拟; 应力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01 [数理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根据技新的深地震反射资料、构造应力场和震源机制等资料,建立了1966年邢台7.2缓地震孕震区的平面和剖面的有限元模型。对平面和剖面模型在EW向水平外压力下的最大剪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剪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和大震震源位置比较一致。提出了邢台7.2级地震的动力学模型,认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需要深、浅部断层、壳内低速层和EW向水平压力的共同作用。虽然由震源机制和地震宏观烈度分布等资料可指出有具体的发震断层存在,但地震的发生,更重要的应该是有各种构造和周围介质以最有利于应力集中方式的相互配合。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冀中坳陷滑脱构造动力的数值模拟 [J].
张东宁,曾融生 .
地震学报, 1995, (04) :414-421
[2]   束鹿断陷盆地及其邻近的地壳结构特征 [J].
王椿镛,张先康,林中洋,李学清 .
地震学报, 1994, (04) :472-479
[3]   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 [J].
曾融生 ;
朱露培 ;
何正勤 ;
丁志峰 ;
孙为国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3) :288-301
[4]   原地应力、岩层原地强度及中国大陆之应力场 [J].
陈家庚 ;
高龙生 .
地震学报, 1989, (02) :142-152
[5]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 [J].
徐杰 ;
方仲景 ;
杨理华 .
地震地质, 1988, (04) :51-59
[6]   1679年三河—平谷大震的地震断裂带 [J].
孟宪梁 ;
杜春涛 ;
王瑞 ;
刘士平 .
地震, 1983, (03) :18-23
[7]   华北块断构造区的现代引张应力场 [J].
高名修 .
地震地质, 1979, (02) :1-12
[8]   从大陆地壳动力学观点试论我国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J].
罗焕炎 .
地震地质, 1979, (01) :1-10
[9]   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J].
邓起东 ;
张裕明 ;
许桂林 ;
范福田 .
地震地质, 1979, (01) :11-22
[10]   邢台地震系列的空间分布、构造应力场及其发生过程的探讨 [J].
何志桐 ;
谢挺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1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