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油气藏形成机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10
作者
许浩 [1 ]
张君峰 [2 ]
汤达祯 [1 ]
尹微 [3 ]
陈艳鹏 [4 ]
林文姬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低压油气藏; 形成机制; 油气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低压油气藏的发现,沉积盆地中低压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系统总结了低压成因方面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将低压成因归纳为4个方面:①岩石孔隙空间增大;②孔隙流体体积减小;③流体承压高度降低;④原始压力的保存。同时指出,低压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孔隙流体的供排不平衡。针对低压油气藏形成各种控制因素的定量模拟和评价以及低压油气藏的压力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06 / 5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藏中溶蚀对异常低压的控制作用 [J].
张君峰 ;
贾承造 ;
许浩 ;
汤达祯 ;
杨芳 ;
刘艳红 .
石油学报, 2009, 30 (01) :33-37
[2]   潜水面对储层压力的作用机制 [J].
许浩 ;
汤达祯 ;
张君峰 ;
尹微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8, (05) :31-33+37
[3]   成岩过程中的“耗水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张善文 .
沉积学报, 2007, (05) :701-707
[4]  
神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流体压力分布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J]. 王震亮,陈荷立.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5]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气田天然气逸散:流体包裹体证据[J]. 李荣西,邸领军,席胜利.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6]   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贡献初探 [J].
田丰华 ;
姜振学 ;
张晓波 ;
夏淑华 .
地质学报, 2007, (02) :277-283
[7]   砂岩回弹物理模拟实验 [J].
姜振学 ;
田丰华 ;
夏淑华 .
地质学报, 2007, (02) :246-251
[8]   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及受控因素 [J].
吴永平 ;
李仲东 ;
王允诚 .
煤炭学报, 2006, (04) :475-479
[9]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J].
袁际华 ;
柳广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6) :792-799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田流体动力学演化 [J].
程军蕊 ;
朱蓉 ;
楼章华 ;
金爱民 .
天然气工业, 2005, (08) :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