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区的活动断裂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7
作者
李安 [1 ]
杨晓平 [1 ]
黄伟亮 [1 ]
伊力亚尔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关键词
逆断裂; 弯矩断裂; 反冲断裂; 活动背斜; 形成机制; 焉耆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逆断裂-背斜是天山地区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对逆断裂-背斜区中的活动断裂和背斜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系统。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是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地内扩展的新生逆断裂-背斜。背斜主逆断裂以30°左右的倾角向盆内逆冲,现今构造运动强烈。通过对哈尔莫敦背斜航片解译和陡坎剖面测量以及对断层的探槽开挖,认识到在横穿背斜河流的各级阶地(地貌面)上,形成了3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断裂,分别为背斜前翼(南翼)前的主逆断裂、背斜前翼(南翼)上的反冲逆断裂和背斜顶部的弯矩正断裂。主逆断裂在T1阶地上形成了3条断层陡坎,高度分别为4m、0.8m和1.8m;在T2阶地上只形成1条16m的高陡坎。反冲逆断裂在T2阶地面上形成了2~4条反向陡坎,高度可达4m。弯矩正断裂在背斜顶部除T1以外的各级阶地上形成了最多10条的陡坎,单条陡坎高度可达14.5m。阶地越老,断层陡坎总高度也越大。分析3种断裂的成因认为:主逆断裂控制着哈尔莫敦背斜的发育;反冲逆断裂协助释放挤压应力,反冲逆断裂和主逆断裂之间部分被挤出;变形背斜褶皱核部顶端产生局部张应力环境,形成弯矩正断裂。反冲断裂和主逆断裂属于同期发育,但二者规模相差数倍,弯矩正断裂与褶皱变形同期发育,伴随着褶皱变形的起始,同步开始由背斜顶面向下逐步扩展生长。
引用
收藏
页码:789 / 80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第四纪构造地貌与侧向扩展 [J].
黄伟亮 ;
杨晓平 ;
李安 ;
张玲 .
地震地质, 2011, 33 (04) :765-776
[2]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J].
蔡佳 ;
王华 ;
赵忠新 ;
陈少平 ;
杨道庆 ;
林社卿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4) :555-563
[3]   天山山前主要推覆构造区的地壳缩短 [J].
杨晓平 ;
邓起东 ;
张培震 ;
徐锡伟 .
地震地质, 2008, (01) :111-131
[4]   中生代焉耆盆地演化特征 [J].
陈建军 ;
刘池阳 ;
姚亚明 ;
陈建中 ;
段心建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287-290
[5]   天山现今地壳运动的形变场分析 [J].
王晓强 ;
李杰 ;
王琪 ;
Alexander Zubovich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03) :63-68
[6]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J]. 王敏,沈正康,牛之俊,张祖胜,孙汉荣,甘卫军,王琪,任群.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7]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J].
袁正文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4) :33-35+5
[8]   焉耆盆地活动构造的遥感图像特征 [J].
郭建明 ;
傅碧宏 ;
林爱明 ;
狩野谦一 ;
完山正 .
地震地质, 2003, (02) :195-202
[9]   焉耆改造型盆地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预测 [J].
陈文礼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2) :4-5+4
[10]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J].
姚亚明 ;
刘池阳 ;
赵增录 ;
孙自明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2) :115-1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