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分析

被引:26
作者
赵亮 [1 ,2 ]
丁一汇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位涡; 东亚夏季风; 冷空气; 梅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2 [大气运动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多时间尺度分析方法,比较了夏季风时期表征冷空气活动的多种指标,得到表征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最优指标——位涡。分析表明,位涡(potential vorticity,简称PV)的低频振荡(20~80天和40~80天振荡)在表征冷空气活动中效果最好。利用该指标对东亚夏季风中冷空气的来源和作用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梅雨时期中高纬和中高层系统与夏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得出几点重要的结论:中高纬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顶的高位涡库以及60°N附近的亚洲大陆东部低层的高位涡库是东亚夏季风系统中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冷空气的侵入路径对不同的雨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华南前汛期,有两次冷空气的侵入,第一次来自东北方向低层,第二次来自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库;梅雨期,爆发时主要来自高层的高位涡库,中后期鄂霍次克海附近850hPa的高位涡库是冷空气加强和维持的主要来源;华北雨季,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倾斜等熵面是垂直涡度最易发展的区域,它也是高层冷空气侵入的路径。特定的位涡分布对应特定的降水类型,位涡和降水的季节内振荡(尤其是低频部分)蕴含了中高纬系统与夏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359 / 37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夏季欧亚中高纬环流持续异常事件的Rossby波传播特征 [J].
潘婕 ;
布和朝鲁 ;
纪立人 ;
施宁 ;
王盘兴 ;
张庆云 ;
彭京备 .
大气科学, 2008, (03) :615-628
[2]   广义湿位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J].
高守亭 ;
崔春光 .
暴雨灾害, 2007, (01) :3-8
[3]   长江中游暖切变型暴雨的分析研究 [J].
张立生 ;
孙建华 ;
赵思雄 ;
亓翠云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2) :165-180
[4]   用湿位涡定义的印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J].
徐忠峰 ;
钱永甫 .
气象学报, 2006, (06) :760-769
[5]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 [J].
矫梅燕 ;
毕宝贵 ;
鲍媛媛 ;
李泽椿 .
大气科学, 2006, (03) :475-490
[6]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大气科学, 2005, (06) :131-143
[7]   关于暴雨和湿急流的讨论 [J].
陶祖钰 ;
刘伟 .
气象学报, 2005, (05) :825-833
[8]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I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条件[J]. 柳艳菊,丁一汇,赵南.气象学报. 2005(04)
[9]   亚洲热带夏季风的首发地区和机理研究 [J].
钱永甫 ;
江静 ;
张艳 ;
姚永红 ;
徐忠峰 .
气象学报, 2004, (02) :129-139
[10]   关于位涡理论及其应用的几点看法 [J].
胡伯威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01)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