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被引:9
作者
陈祖海
汪陈友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
D O I
10.19898/j.cnki.42-1704/c.2009.02.026
中图分类号
F326.2 [林业];
学科分类号
120302 ;
摘要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是保障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补偿政策试点以来,民族地区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补助年限偏短、补偿标准偏低、组织考核以及配套政策问题。因此,本文建议:促进民族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实施盯住粮价的浮动补贴机制;在直接补偿的基础上,转向以可持续能力补偿为主;除了国家补偿外,还应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实行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生态补偿。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退耕还林政策的激励机制缺陷 [J].
刘燕 ;
周庆行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5) :108-111
[2]   退耕还林:激励机制的不相容性及政策选择 [J].
赵剑峰 .
调研世界, 2004, (03) :10-13
[3]   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 [J].
蒋海 .
中国农村经济, 2003, (08) :30-36
[4]   林业投资的激励机制与产权制度安排 [J].
蒋海 ;
张道卫 .
农业技术经济, 2001, (01) :8-14
[5]  
市场约束前提的退耕还林补偿及其机制创新[J]. 汪陈友,陈祖海.改革. 2006 (09)
[6]  
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M].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