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北部湖区COD浓度空间分布及与其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38
作者
张运林 [1 ]
杨龙元 [1 ]
秦伯强 [1 ]
高光 [1 ]
罗潋葱 [1 ]
朱广伟 [1 ]
刘明亮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溶解性有机碳; 荧光; 叶绿素a; 太湖;
D O I
10.13227/j.hjkx.2008.06.006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4年夏季在太湖北部湖区的采样数据,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空间分布,建立了COD浓度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2004-01、2005-01、2007-06的数据探讨了COD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77.96 mg.L-1,均值为(5.90±1.54)mg.L-1.COD浓度从梅梁湾内往湾口再往大太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梅梁湾和大太湖的均值分别为(6.93±0.89)mg.L-1(、4.21±0.49)mg.L-1,梅梁湾的值显著要高于大太湖开阔水域.COD浓度与CDOM吸收、荧光、DOC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光学活性物质CDOM浓度的反演,可以外推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为日后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和评估太湖水体有机物污染状况奠定基础.夏季COD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冬季没有相关或这种相关性很弱,并且夏季的值明显要高于冬季的值,反映了除入湖河流带来外源COD的输入外,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死亡腐烂后的降解产物也是水体中COD的重要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457 / 146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水环境COD遥感识别模式及其应用 [J].
黄妙芬 ;
齐小平 ;
于五一 ;
张一民 .
干旱区地理, 2006, (06) :885-893
[2]   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J].
李宏斌 ;
刘文清 ;
张玉钧 ;
赵南京 ;
王志刚 ;
陈东 .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06, (06) :216-221
[3]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J].
秦伯强 ;
杨柳燕 ;
陈非洲 ;
朱广伟 ;
张路 ;
陈宜瑜 .
科学通报 , 2006, (16) :1857-1866
[4]   深圳市饮用水源中CODMn与TOC的相关性研究 [J].
李少艾 ;
刘德全 ;
周密 ;
古添发 ;
邱红英 .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06) :30-33
[5]   内陆水环境污染监测的多时相遥感信息模型 [J].
张华 ;
曾光明 ;
李忠武 ;
黄国和 ;
谢更新 .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05) :63-68
[6]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 [J].
孔繁翔 ;
高光 .
生态学报, 2005, (03) :589-595
[7]   巢湖水总有机碳(TOC)—高锰酸钾指数(CODMn)相关性研究 [J].
汤峰 ;
钱益群 .
重庆环境科学, 2001, (04) :64-66
[8]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价太湖水质状况 [J].
王学军 ;
马廷 .
环境科学, 2000, (06) :65-68
[9]   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测定 [J].
陈宇炜 ;
高锡云 .
湖泊科学, 2000, (02) :185-188
[10]   应用水色卫星对海水油及COD的遥感探测 [J].
何执兼,邓孺孺,王兴玲,亢庆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3)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