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平衡法——定量恢复新生代青藏高原造山作用

被引:4
作者
向芳
王成善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
关键词
质量平衡法; 新生代; 青藏高原; 造山作用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对东亚地形、水文分布、季风起源、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化学组分改变等的影响 ,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定量研究方法的缺乏 ,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质量平衡法的提出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阐述了质量平衡法的原理 ,并以 Metivier等对西藏高原地区、东亚、印度支那和印度板块地区的研究为例 ,介绍了质量平衡法的应用 ,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79 / 2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 [J].
王成善 ;
刘志飞 ;
王国芝 ;
苗放 ;
马智民 ;
伊海生 ;
李勇 ;
李祥辉 ;
魏明建 ;
刘顺 ;
黄大志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1) :4-10
[2]   中新世以来滇西高原隆升的沉积学证据 [J].
王国芝 ;
王成善 ;
曾允孚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9, (03) :29-32
[3]   与亚洲古季风有关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 [J].
卢演俦 ;
丁国瑜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05-212
[4]   亚洲形变与全球变冷──—探索气候与构造的关系 [J].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13-221
[5]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J].
刘东生 ;
郑绵平 ;
郭正堂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194-204
[6]   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 [J].
董文杰 ;
汤懋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1) :65-69
[7]   大洋钻探与青藏高原 [J].
汪品先 .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03) :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