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金欣欣 [1 ,2 ]
张喜英 [1 ]
陈素英 [1 ]
孙宏勇 [1 ]
王彦梅 [1 ]
邵立威 [1 ,2 ]
高丽娜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硝态氮; 氮素转移; 氮素吸收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6个灌溉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麦田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淋失以及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影响土壤NO3--N的含量和分布,土壤NO3--N含量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多而降低,而且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冬小麦植株在返青期不灌水处理积累的氮素最高,拔节期后显著低于其他灌水处理(P<0.05),开花-成熟期,灌1水、2水和3水处理植株积累氮高于灌4水和5水处理。花后叶中氮向穗部的转移率为82%左右,且随着灌溉量的增大而升高,茎中氮的转移率偏低,平均75%。成熟期,花后叶茎(未考虑根)及花后植株同化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分别为34%,32%,34%,植株总氮在穗部的分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灌3水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灌水量促进土壤NO3--N向下淋溶,使土壤60 cm以上NO3--N含量降低,不利于作物吸收。适度干旱有利于冬小麦植株氮素的积累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花后营养器官氮向穗部的转移率叶>茎,穗中氮约66%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34%来源于花后同化氮量。权衡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灌2水或3水是华北地区较好的灌溉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J].
王小燕 ;
于振文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10) :3015-3024
[2]   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J].
郑成岩 ;
于振文 ;
马兴华 ;
王西芝 ;
白洪立 .
作物学报, 2008, (08) :1450-1458
[3]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 [J].
王树亮 ;
田奇卓 ;
李娜娜 ;
谢连杰 ;
裴艳婷 ;
李慧 .
华北农学报, 2008, (S1) :213-219
[4]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张永丽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8, (05) :870-878
[5]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的土壤硝态氮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J].
贾丽华 ;
费良军 ;
程东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2) :44-48
[6]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的影响 [J].
王晓英 ;
贺明荣 ;
刘永环 ;
张洪华 ;
李飞 ;
华芳霞 ;
孟淑华 .
生态学报, 2008, (02) :685-694
[7]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J].
彭正萍 ;
王艳群 ;
刘淑桥 ;
王红 ;
王蕾 ;
薛世川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 (06) :95-99
[8]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王晓凤 ;
吴文良 ;
潘志勇 ;
陈淑峰 ;
刘光栋 ;
夏训峰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S2) :741-745
[9]   不同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差异 [J].
赵俊晔 ;
于振文 .
华北农学报 , 2006, (04) :58-61
[10]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J].
赵俊晔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6, (04) :484-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