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冀保毅 [1 ,2 ]
赵亚丽 [1 ]
郭海斌 [1 ]
穆心愿 [1 ]
薛志伟 [1 ]
李潮海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信阳农林学院
关键词
深耕; 秸秆还田; 土壤质地; 土壤团聚体;
D O I
10.15933/j.cnki.1004-3268.2015.03.016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壤土和黏土中分别设置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CT)、深耕+秸秆还田(DT)、深耕+秸秆不还田(DNT)3个处理,探讨了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受土壤质地和土层深度影响,两者均显著影响壤土和黏土0~10 cm土层粒径大于10 mm和粒径介于1~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对10~2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两者对壤土中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较黏土大,两者均增加壤土和黏土0~10 cm土层粒径介于3~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粒径小于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对10~2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深耕能增加壤土耕层下部和黏土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秸秆还田能增加壤土和黏土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进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0+107 +10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宁南旱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J].
严波 ;
贾志宽 ;
韩清芳 ;
杨宝平 ;
聂俊峰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3) :58-63
[2]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结构特性的影响 [J].
赵红 ;
吕贻忠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5) :1956-1960
[3]   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李爱宗 ;
张仁陟 ;
王晶 .
土壤通报, 2008, (03) :480-484
[4]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结构性的影响 [J].
王鸿斌 ;
王洪英 ;
徐金荣 ;
赵兰坡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6) :658-662+674
[5]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6]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7]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侯春霞 ;
骆东奇 ;
谢德体 ;
魏朝富 ;
朱波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5) :467-470
[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J].
李阳兵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22-125
[9]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7, (03) :198-202
[10]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 [J].
陈恩凤,周礼恺,武冠云 .
土壤学报, 1994, (01)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