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35
作者
江玉华 [1 ,2 ]
杜钦 [3 ]
赵大军 [4 ]
何跃 [2 ]
李江 [5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重庆市气象台
[3]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4] 部队气象台
[5] 重庆市气象科技档案馆
关键词
暴雨; 背风槽; 中-α尺度; 中尺度气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东北是单站暴雨的高发区,重庆西部是大范围暴雨的多发区;引发四川盆地东部(宜宾、南充和重庆西部)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对2007-2010年6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表明,西南低涡热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存在明显增暖现象,对流层中低层则由暖转冷;西南低涡初期大气对流性不稳定明显;西南低涡动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西风急流在36°N附近,500hPa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加强,从对流层底垂直伸展到300hPa以上,正涡度中心随高度向西倾斜,850~500hPa平均正涡度大值区与低涡中心对应,对流层中低层北风大值区与南风大值区在低涡中心附近形成强水平风切变,同时低涡中心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也较明显。促使西南低涡发展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急流由南向北输送水汽,将对流层低层到大气边界层内的水汽输送到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具有MCC等中-α尺度特征,发展强盛的西南低涡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有"列车效应"和中气旋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562 / 157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